桥垱村位于素有“中原磷都”之称的胡集镇城镇中心区,面积5平方公里,拥有11个网格村民小组,耕地4600亩,常住人口12600人。去年,该村围绕“改环境、转面貌、增品位”的目标,让乡村干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金秋9月,记者前往实地一探究竟。
村庄美了,休闲场地建起来
9月初,天气晴朗,秋高气爽。记者从胡集镇区的桥垱村部行走10分钟,就到了被桥垱村村民称为“世外桃源”的群众文化广场。进入广场,迎面是具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舞台,正上方用红色油漆书写着“群众大舞台”。舞台背景墙采用仿古建筑格调,布局造型独特,仿佛有一种穿越远古时代之感。在大舞台的南边是一个偌大的运动健身中心,里面有门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足球场。
随行的村党委书记刘国祥介绍,整个文化广场占地20亩,建有3300平方米健身中心、群众大舞台、水塘栈道、亭楼和具有农村特色的橡子树湾景点。夜幕降临,文化广场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一群结伴来到运动健身中心打球,在群众大舞台跳广场舞,舒展筋骨。
随后,记者来到广场北边,这里有将近4000平方米的池塘,沿着石头路面惬意行走,池塘边的杨柳枝条宛如少女的长发随风飘舞,让人心旷神怡。漫步塘边,既可观赏四周盛开的鲜花,还能闻到水稻田里飘来的带有泥土味的稻谷香。途中亦可稍作停顿,在池塘中央的亭子里坐下来,看水面上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仿佛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池塘的西面就是橡子树湾景点,放眼望去,一座宛如水塔式的粮仓造型屹立在混凝土垒成的假山上。近看,橡子树湾下面另有洞天,顺着山洞里的石阶爬上粮仓,登高远眺,整个文化广场尽收眼底。景点四周种的风景树与地面绿油油的草皮相互映衬,好像进入原始森林。不远处,还安装了一些健身器材,外观成色在默默告诉我们,使用的频率不会低。刘国祥介绍,每天晚上附近的村民甚至镇上的居民都到这里锻炼身体,这些健身器材几乎没闲着。
建设“小三园”,打造宜居环境
去年,桥垱村投入700多万元,重点打造桥垱橡子树湾、宋家湾示范点,开展以改造庭院、改造围篱、改造墙面的“三改”工程和以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为主的“小三园”建设。
采访中,记者遇到在橡子树湾景点附近居住的保洁员马大姐。据介绍,过去,她家所住的地方,污水横流,蚊虫到处飞,遇上下雨天,家门口积满污水,出行不便。在胡集镇街道上班的儿子媳妇准备在镇上购买商品房,搬到镇上住。去年村里将她所住的五组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建起了运动健身中心、群众大舞台等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对房前的道路进行硬化,安装了下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一出门就是宽敞的水泥路,现在住在这里不比城里差。闲暇之余,还可以与村里人聚在广场上聊聊天,喜欢打球的儿子不必到镇上找篮球场,在家门口就可以练球。看到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家里一致决定不搬到镇上居住。
现在马大姐家有5亩地,前几年建起了三间两层的楼房,家里还添置了旋耕机、拖拉机等农机。农闲时,丈夫在附近单位打临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记者在马大姐的屋前看到,大门口两旁有两处用栅栏围着的园地,靠栅栏边是一垄香葱,园中种着小白菜、辣椒和茄子等时令蔬菜。马大姐从菜园里采摘了几个鲜红的西红柿,让记者品尝,称没有施化肥,纯天然无公害食品。
刘国祥介绍,每家房前屋后的“小三园”建设不尽相同,都是根据各家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比如农户家爱好花卉,就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家里劳力有限的就种植果树;家里人多劳力充盈的农户会种植蔬菜。
为了村貌整体美观,村里还在每个湾里农户墙面描绘田园风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配图,以及一些农业生产场景和农谚等农业知识。在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杂物码放整齐,垃圾分类入箱”的前提下建设“小三园”,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农户从细处入手,在风格、材料、工艺上就地改造,搞好绿化带建设。
村民改厕,改出全新气象
在搞好村民各家各户环境卫生的同时,该村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将过去的蹲坑改造成水冲式,改善村民宜居环境。在推行过程中,该村将三道化粪池全部改为混凝土现浇,既牢固又经济,通过净化的水达到无臭味可以直接用来浇灌菜园。
早些年,该组有一村民家儿子的女朋友到他家,看到脏兮兮的茅厕,走了半公里路到村口一家加油站去如厕。最后,女朋友再也没有来过。这个故事至今还在村里流传。因此,前年村里提出改造农户家厕所,绝大多数村民赞同。近一年时间,全村农户家卫生间全部改为水冲式,卫生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该村有一龚姓老两口,子女都在外地大城市工作。最让两老头痛的是,每逢过年,年幼的孙子因嫌老家居住的地方环境差,哭闹着不肯回老家过年。今年五一假期,当儿子一家人从外地回来后,看到大变样的村庄,孙子当即表示今年年底要到回老家过年。听到孙子要回老家过年,老两口乐呵了好几天。
来源:钟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