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90后夫妻村医:从象牙塔到阡陌乡间的无悔坚守

2025-07-24 12:45  

天光微露时,他们已踏上通往村卫生室的小路;深夜灯熄后,他们的手机仍为急诊村民保持开机状态。在团林铺镇,90后夫妻村医李元吉和罗晓丽用丈量过‌泥泞小路‌的双脚,完成了从医学院象牙塔到阡陌乡间的人生跨越。


“当初选择学医,是受到母亲的影响。”李元吉的母亲当了一辈子村医,她是儿子口中的“领路人”。2015年,李元吉加入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前往十堰医药卫生学校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罗晓丽。“我是荆州人,原本计划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的。”说起来到荆门、来到掇刀,罗晓丽表示中间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挣扎。


毕业后,李元吉和罗晓丽在2019年9月,分别入职于团林铺镇白鹤村和七岭中心卫生室(罗咀村片区)。当同龄人在城市咖啡馆打卡时,这对年轻的90后夫妻村医在80平米的卫生室里,将慢性病管理台账翻出毛边,而出诊箱里的听诊器、血压计,也在年复一年的入户路上,记录下了他们用脚描绘的乡村地图。



11b2c13410439504b9de8f1be5491317.jpg


  医者仁心的日常坚守,是每天清晨6点前被取下的卫生室门锁。李元吉的上班路有10公里左右,为了不耽误村民们下地劳作的时间,他每天五点半就从家里出发,前往卫生室。63岁的陈可武是一名慢性病患者,每天早上7点,都会来村卫生室测血压。“别看李医生年轻,但他做事很扎实、又细致。如果我没来,他还会专门打电话询问情况。”陈可武说。李元吉目前管理着白鹤村1136名村民的健康档案,对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定期进行随访、体检。农闲时,还召集村民们到卫生室来,为大家进行健康宣教。“治病就像修房子,等墙塌了再补,始终不如平时勤检查、多注意。多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大家少遭疾病的罪。”李元吉表示,除了日常医疗外,他更希望将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村民们。






  与患者间治愈与被治愈的温暖,藏在一包小小的饼干里。初到异乡的罗晓丽刚满21岁,听不懂乡亲们的方言,回应总是慢半拍。而她的普通话,在大家听来也有那么一点点疏远。刚来半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她忙着检测核酸、做流调,踏着积雪为独居的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慢病患者送药。当老人颤颤巍巍地拿出一包舍不得吃的饼干,硬要塞到她手中时,罗晓丽的内心被温暖填满。那一刻,罗晓丽突然明白婆婆为什么坚持当一辈子村医。六年来,她走村入户,融入当地生活,当初听不懂的方言,现在能用来逗乐就诊的村民们。“卫生室配备了智能诊疗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等,可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罗晓丽表示,传统的村医工作模式正在发生改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在增加,村医这份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新老村医的传承与接力,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敢于尝试的创新。90多岁的张作金是白鹤村的村民,因中风导致偏瘫,无法行走。在日常的上门随访服务中,李元吉主动提出为其进行“针灸+按摩”的康复方案,坚持了2个月后,情况慢慢好转。如今,张作金已能自己从家中走到2公里外的村卫生室,进行常规复查。李元吉说:“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亲眼看到患者康复,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全能的乡村医生就像“山间的蒲公英”,既能扎根贫瘠土壤顽强生长,又能随风播撒健康的种子到每个角落。在李元吉的理念里,基层医疗工作者更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村医既要做看诊的全科大夫,又要做善于针灸推拿的理疗师,需要时还能化身急救先锋和防疫卫士。



 六载春秋,李元吉和罗晓丽这对90后夫妻村医,初心不改坚守着“基层健康守门人”的承诺,将青春奉献给了基层医疗事业,卫生室的白墙见证着患者的每一次康复,药箱里常备的药品和温情守护着村里的寒来暑往。


(记者 张文 通讯员 刘晓琴)

来源:荆门高新区掇刀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