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慧:让大柴湖“花城”闻名全国

©原创   2022-05-10 10:56   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吴芬芬 李璐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8年前,在外打拼数年的李志慧带着经验和资金,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钟祥市柴湖镇,成立了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让钟祥的花卉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也让农青园艺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

回到家乡前,李志慧一直在外从事花卉产业,2005年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海南建立了花卉生产基地,产品销售辐射全国各地。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大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提升为省级战略,成立省级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得知家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李志慧心动了,他想回乡创办花卉培育种植基地。2014年5月,他义无反顾地回乡创业。

8年来,农青园艺先后投入7亿多元,建成面积达41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有3500亩高档智能温室和1个花卉组培育苗工厂,年产凤梨、白掌、红掌等盆花2500多万盆,年可组培3000多万株花卉幼苗,年均销售总额过亿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青园艺与多家国外花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品种研发、种苗组培合作关系,广泛采用了节水灌溉、自动化控温控湿、光照控制、花卉种植营养技术等,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所建立了人才交流机制和产学研教育基地。

农业生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原材料、种苗、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想把花卉产业做大做强,除了基础设施要过硬,经营管理上也要得当。

为将农青园艺打造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花卉种植企业,李志慧带领团队细分工种、细化流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术操作标准。

农青园艺成立花卉组培育苗工厂,在种苗培养环节进行突破,为花卉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在花卉大棚里,随处可见采用数字化控制的“黑科技”产品,工人们标准化的操作,更是助力产量的提升,花卉品级的提高,从而实现花卉身价质的飞跃。

作为生产型企业,人才的储备、人才队伍的建立,这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李志慧特别重视让企业的人才的培养,也注重以人性化管理方式让人才留下来。他建立了技术团队,高薪聘请了多名技术型人才,目前,共有生物组培、花卉生产、温室管理等各类技术骨干6人,技术人员近20人,技术能手40余人。

农青园艺种苗部经理赵士伟是一位“90后”,原本在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2017年底加入了农青园艺。并将家安在钟祥,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和妻子、孩子在钟祥居住。

靠着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撑,现如今,农青园艺在细分领域下足了功夫,将凤梨、白掌、红掌、竹芋四大品类的花做专做精,一年四季都能随时供货,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目前,农青园艺已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盆栽花卉生产企业,其中,白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

回乡多年,李志慧坚持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共安置430名农民就近就业,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1.67亿元。

“以前我们在这里打零工,一天60块钱,现在我们的工作比较稳定,一个月收入有4000块钱左右。”今年46岁的柴湖镇断山口村二组村民罗世普,每天和爱人一起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到农青园艺上班,她的工作是负责将要出售的盆花打包装箱,这样的生活她已过了近六年。一份土地、两份收益,罗世普家里有10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再加上她和爱人的工资,家里盖起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舒心。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农青园艺的带动下,先后有30多位花卉种植业主在农青园艺周边租赁大棚,从事花卉种植产业。李志慧认为,真正要想在一个地方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单靠一家公司,那是不现实的。只有集中经营生产,才能共同把产业做大做强。因此,农青园艺免费与种植户共享了采购、销售和物流渠道,带领大家共同将花卉产业做优做强。

在离农青园艺不到500米的汇彩园艺家庭农场租赁的大棚内,法人代表李亚弦正在查看盆花的长势。2018年,李亚弦和父亲一起开始租赁了80亩大棚种植盆花,借助农青园艺的销售和物流平台,他家的花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回乡多年,农青园艺的经营管理早已实现数字化、标准化,但忙惯了的李志慧仍坚持每天在大棚里走来走去。他没有固定的办公室,他熟悉花卉产业的每个环节,他认识企业里的每名员工,他能随时为员工答疑解惑。或许,是乡愁情结让李志慧的花卉产业在故乡敲开了“从无到有”的大门,那精细管理一定是他让产品“从有到优”的金钥匙。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记者:吴芬芬  李璐

编辑:周霵

审核:肖丽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