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集镇,位于钟祥市西北边界,东与丰乐镇隔汉江相望,南与磷矿镇山水相连,西与双河镇田地接壤,北与宜城市毗邻。拥有版图面积3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56万亩,山林70平方公里,磷矿石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原磷都”。下辖41个行政村和1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4.6万人。镇域有胡家集、荆襄、大峪口、王集、放马山、转斗湾六个中心集镇,镇区有磷城大道、襄沙大道、荆襄大道、丽阳大道、白云路、胡家街等15条街道。镇政府机关驻金牛山社区,距郢中城区56公里。
由于丽阳驿站的交通之便,传说清朝末年,此地为一过路店子,族居此地开店营业的人很多,且大都姓胡,故名胡家店子。后来襄荆公路经过这里,小商小贩增多,逐渐形成集市,取名胡家集,简称胡集。
丽阳驿,又称浰阳驿和利阳驿,居荆襄交通孔道。宋置浰阳驿,苏东坡有《浰阳早发》诗云:“富贵本先定,世人自荣枯。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人生重意气,出处夫岂徒?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其弟苏辙也有一首《浰阳早发》,和其兄韵,“春气入楚泽,原上草犹枯。北风吹栗林,梅蕊飒已无。我行亦何事?驱马无疾徐。楚人信稀少,田亩任蓁芜。空有道路人,扰扰不留车。悲伤彼何懒。欢息此亦愚。今我何为尔,岂亦愚者徒?行行楚山晓,霜露满陂湖。”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鐩有《午炊浰阳一馆甚雅》诗云:“谁料三家市,能令两眼明。花喧丛蝶恋,檐午乱鸡鸣。忙里青春去,愁边白发生。摇鞭问归路,更乞一旬晴。”元人宋褧有《行路叹书利阳驿壁》诗云:“冬雨扑面朝不寒,驱马驰逐荆门山。麦陇高平稻塍直,竹树鸡豚山两间。少年笔砚为生理,耕得虚名才半纸。道逢良田胜境如,曲车老我流涎何日止。”可见元代这里的驿站又称利阳,宋褧还同时写下《雨后利阳道中》和《复回至利阳道中》诗。明代改利阳驿为丽阳驿,明四川巡抚戴鱀有《自鄢城过丽阳中途午饭见杨后江壁间句》诗,鄢城即鄢城驿,在宜城南。杨后江即杨言,字惟仁,号后江,鄞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以敢于直谏而闻名,曾任湖广参议。明人张汝济和袁中道也分别写有《丽阳驿》诗。
清乾隆三十二年,丽阳驿改属钟祥管辖,又将仙居巡检移驻到这里称为丽阳巡司。《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六记载:“丽阳巡司,在钟祥县西九十里,旧属荆门州,即仙居口巡检。本朝乾隆三十二年改属钟祥。”清人吴省钦《宿丽阳驿》诗云:“一线空荆襄,分明古浰阳。爨烟浮苦竹,驿梦隐寒螀。岁晚农家懒,途长贩户忙。虎牙关势涌,回首极苍茫。”诗后作者记云:“此乾隆戊子初冬使黔归次所作,时丽阳自荆门新入钟祥,小司水在焉……以《诗编》及地势度之,知丽阳宋时名浰阳,而小司水出小司山,势亦激,丽、浰与司音相近也。”按照他的说法,丽阳因小司水而得名。清人邓开第也有《晚次丽阳》诗写道:“旅馆栖迟夜,劳劳百感生。微风摇坠叶,薄雾隐孤城。欹枕难为梦,闻砧亦动情。高楼谁倚笛,偏作断肠声。”清时,丽阳驿是清政府传递公文的重要站点,建有驿司衙门,衙署有房屋九十间。驿署左有马王庙三间,为独立院落,庙左后为马棚二十余间,养马七十五匹,有马夫三十七名,兽医二名,驿卒一百名。
清末至民国,驿站被邮政取代,丽阳驿逐渐荒废。在丽阳街西边尚存3孔古石桥1座,承重20吨,系清代驿站线路桥,横跨大峪口溪水,因桥面较窄,1980年钟祥公路段投资,在紧靠此桥北边不远处另建3孔钢骨水泥桥1座,旧桥作为古迹保存,见证着那段久远的古代交通文明。
如今襄荆高速、207国道及焦枝铁路穿境而过。磷化工企业呈现勃勃生机,如放马山磷矿、荆襄磷化、大峪口化工等著名企业先后建成投产,集市贸易活跃,成为钟祥西北最繁荣的集镇。
编辑:周霵
审核:林雪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