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BBC的杜甫,曾经火到超乎想象

2020-05-15 09:40  


最近,BBC推出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这一次,杜甫出圈又出国了。

这部纪录片制作很讲究,对杜甫的评价也很高,和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而且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就是不知道李白有没有意见?
但是就诗人来说,杜甫确实是最火的之一。当然,在没有打榜、超话的年代,评价一位诗人的热门程度,数字指标不是那么多。
可以参考这个——诗集做注的人数,就是有多少人给诗人的诗集做注,某种程度上表明有多少人试图理解这位诗人,不停地做阅读理解,还会经常为谁是标准答案吵起来。
那么为杜甫做注的有多少呢?有一种说法,叫“千家注杜”。
就是说有近千人给杜甫诗集做注,这绝对是诗人界的顶流。南宋有本书,叫《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从此就有“千家注杜”的说法了。同时,给李白做注的有多少呢?整个宋朝,只有一位。
必须强调,这绝对绝对只是一个标准而已,不代表一切,请李白及其粉丝先坐下。
当然,“千家注杜”也是夸张的说法。据统计,现存的千家注,其实也不过百家,所谓“千家”,大概是书商故意制造的卖点。也好理解,营销、流量嘛,懂的。
当然,百家其实也是很大的数字了。翻开一本《杜诗集解》,一句话下面密密麻麻都是各家注解,杜甫的一句话就像是朋友圈,底下满屏的留言、点赞,这样待遇的诗人极为罕见了。

杜甫

很久以前来自大唐客户端

随便写了写,你们看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很多很多天前


李白、高适、严武、岑参等10086人点赞


也正是因为杜甫足够火,所以“千家注杜”的说法即便不那么真实,大家也乐于相信,因为感觉和心里的印象差不多。
杜甫是个很励志的诗人,大器晚成,晚成到什么程度?一个唐朝都不够。
在唐朝,其实他的咖位,别说做注了,投稿都找不到地方发表。今天留存的十几种唐朝人选的唐诗集,只有一本《又玄集》收其诗7首。这种咖位,别说“背诵默写”级别了,连基础训练都进不了。
到了宋朝,杜甫的流量开始暴涨,屠榜式刷屏,所有人都开始说杜甫好。宋朝有个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里面大部分是江西人,主要成员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宋朝人。但他们都服杜甫,于是唐朝人兼河南人的杜甫被奉为江西诗派之祖。
也就是在宋朝,为杜甫诗集做注开始了。杜甫是个大流量,所有人都想蹭一蹭,表明最懂杜甫的人是我:考证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哪里,那天他的心情好不好……成百上千人争先恐后。
过了宋朝,杜甫依然火。清代金圣叹搞出一个概念——六才子书,就是六本才子必读书。这六本分别是《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杜甫诗作为唐朝诗人,孤零零一人入选,力扛其他历代顶级咖位。
那么杜甫为什么火?
苏轼有一句评价:一饭未尝忘君。杜甫一顿饭的功夫,都不忘家国天下。杜甫气象实在阔大,上至天下大势,下至一草一木,都在杜甫的关怀之中。这种士人胸襟,实在堪为古代读书人的楷模,没有人能不为其触动。
当然,技巧他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七言律诗,公认是唐朝最好的,可以说没有之一。《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林黛玉给的建议就是“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那么为什么都要给杜甫做注?
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功力太深厚,所以也不太好懂……比如公认杜甫最优秀的律诗《秋兴八首》,摘一首感受一下: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念起来都有点费劲,别说理解了,不看一下参考答案真的不好懂。所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已经是杜甫的降维打击了。
有机会翻一下杜甫诗,他的诗确实不算容易理解的。即便如此,依然没有削弱他的流量。甚至在千年后的今天,他火到了国外,火到有人用英语、在电视上念他的诗。
可见,那些了不起的诗人,了不起的关怀、深沉、悠远,隔着上千年,隔着文言文,隔着国境线,他还是能火。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