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中国|新华社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2019-04-22 09:30   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图片编辑|李梦娇

视频记者:马宁 王建威 陶亮

铺轨

4月15日,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开始铺轨。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点亮夜空

4月13日,为期3天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泼水节举行,这是人们在澜沧江畔放飞孔明灯。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回归

4月11日,在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境内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只候鸟从湿地上空飞过。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古迹花影

4月18日拍摄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内的玉兰花。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救援

4月10日22时左右,中铝物流中部陆港公司一列运输铝矿石的自备火车冲出避难线倾覆,造成6人死亡。这是捜救人员在事故现场救援(4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冰·裂

这是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一角(4月11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火星”体验

根据真实航天逻辑打造的“火星1号基地”4月17日在甘肃省金昌市正式开营,100多名营员通过体验登陆舱、地貌观察、野外徒步等趣味性活动,率先体验“火星”生活。这是“火星1号基地”中的火星模拟生存基地(4月1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探寻生命奥秘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用显微镜对“清江生物群”中的化石进行观察研究(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幸福渠”

4月17日,村民巡管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青林村巡管水渠(无人机拍摄)。

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青林村,一条沿悬崖峭壁人工开凿的水渠润泽沿渠村落。青林村地处大山深处,过去当地百姓用水十分困难。20世纪60年代,当地50余名村民自发修凿水渠,引流大山背后的水源。历经五年多时间,一条长约四千米的“绝壁天渠”——法郎渠开凿完成,村民的用水问题得到解决。有了法郎渠的滋润,原来的干荒山变成四野葱茏的千亩良田,近年来发展的经果林种植也成效显著,这条法郎渠成了人们的“幸福渠”。

新华社发(王纯亮 摄)

播“绿”

4月15日,在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农民挑着秧苗行走在田间(照片翻转180度)。

新华社发(李建新 摄)

“彝家祭水节”

4月17日,“中国大方2019彝家祭水节”祭祀大典在贵州大方县举行,祭祀大典按照传承千年的古制进行,包括取水、祭水、送水等环节。

新华社发(罗大富 摄)

雨润茶新

4月15日,游人冒雨在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村的有机茶园漫步。

新华社发(宋文 摄)

三亚夜光

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的三亚国际免税城夜景(4月13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阳关古道桃花艳

4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阳关烽燧遗址和盛开的桃花。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欢度泼水节

4月15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傣历新年取水仪式及泼水狂欢,各族群众和游客在景洪市泼水广场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羊”经济

陕西省富平县位于关中平原北部,羊乳产品加工起步较早。近年来,富平县大力推进奶山羊产业发展,形成以现代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优质奶山羊良种资源为基础,规模化养殖为方向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4月16日在富平县新庄村红星美羚奶山羊养殖生态循环产业园内拍摄的奶山羊。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乌苏里江日出美

4月14日,人们在乌苏里江畔欣赏日出美景。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山火

4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沈阳棋盘山火灾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无力者”的力量

4月11日,吴素环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桐庐县支馆为视障人士解说电影《可可西里》。

65岁的桐庐老人吴素环是一名无障碍电影解说志愿者,自2015年起已为当地视力障碍者解说四部电影,每部电影上万字的解说词都由她自己写成,从最初的手写到用电脑写稿,她依然保持着“首映”前看二三十遍电影、一遍遍修改解说稿的习惯。

吴素环是一名进行性肌萎缩症患者,生活全靠相濡以沫四十载的老伴照料。2015年,桐庐一个公益组织发现并开始对她进行帮扶。半年后,吴素环在他们的鼓励下成为当地首位无障碍电影解说人。

“感觉被人需要真的很好,从孤立的个体变成了互帮互助的群体,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像我一样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吴素环说。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摄雕

这是4月12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雕。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来源:新华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