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无言 历史有声一一探访沙洋县天鹅村侵华日军碉堡群

2025-07-02 17:35  


阅读提示:天鹅村侵华日军碉堡群位于沙洋县滨江新区天鹅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修建的军事设施。该遗址作为日军侵华战争实物证据,承载着中华民族苦难与抗争的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这些荆棘小路,我走过无数次,每个碉堡的位置,都已深深刻在脑海里。因此每次带队参观,我都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它们的所在之处。”6月25日,记者在沙洋县滨江新区天鹅村2组组长李兵的带领下,找到了7个主体保存完好的碉堡(原有9个碉堡)。它们有的在竹林中,有的在农田间,有的在公路旁(如图),站在碉堡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似乎重现在眼前。


image.png

沙洋县滨江新区天鹅村主体保存完好的碉堡


担任组长逾十五载的李兵,在多次带领团队参观以及聆听村中长者叙述的过程中,对碉堡群的历史已掌握得十分透彻。


image.png

沙洋县滨江新区天鹅村主体保存完好的碉堡


沙洋自古就有“小武汉”之称,曾有四纵四横八条主街,商贸十分繁华。1938年11月5日,日军飞机对沙洋进行了狂轰滥炸,1940年6月占领沙洋。为防止中国军队从马良方向进攻沙洋,日军于1943年沿小江湖周边修建了密集的碉堡,其中在天鹅村一带共修建9个(现存7个)。这些碉堡用处不一,有的是炮台,有的用来架机枪,借地势居高监视着小江湖,防备中国军队渡江。碉堡高2—3米,墙体厚30—50厘米,彼此之间相距很近,在驻扎沙洋城的日军联队指挥部周围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


“这些碉堡非常坚固,除1座因地陷而坍塌,还有1座数年前被炸掉外,其余7座都保存完好。”李兵说,以前民兵训练时曾经试验过这些碉堡的坚硬程度,用几个手榴弹捆在一起炸都毫无反应,后来用烈性炸药才炸掉一座。


碉堡的墙体由钢筋、水泥、黄沙、鹅卵石混合浇灌而成,异常坚固。为了修建这些碉堡,日军强征当地民工作为苦力,进行非人的折磨,动辄打骂,逃跑者抓回来毒打、示众甚至活埋。1945年日军投降撤离沙洋,这些留存的碉堡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image.png


据李兵所述,在他担任组长期间,曾有幸陪同参观碉堡群的游客,一起聆听过两位参与碉堡群修建的老人叙述日军的种种暴行。两位老人回忆:日军打到汉江东岸时,镇守汉江西岸的国民党41师在1940年夏天撤走,日军随后过江,在当地烧杀抢掠。1943年,日军开始在天鹅村修建碉堡群,由保长到村民家中选苦力。日军为了防止机密外泄,碉堡的主要工程由日军士兵修筑,而被选来的苦力仅负责搬运黄沙和鹅卵石。在当时,若有除苦力之外的人靠近碉堡,就会被日军踢打着驱逐,甚至杀掉直接往坑里埋。


每每听起老人讲述,李兵的心中都充满了愤慨与悲痛。如今两位老人均已离世,熟知这段历史的人寥寥无几,但碉堡群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无数同胞血泪与苦难的见证。因此,除李兵无偿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外,沙洋县对碉堡群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了相关活动,希望民众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015年,天鹅村侵华日军碉堡群被列为沙洋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通过实地探访这些历史遗迹,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


此外,沙洋县计划将天鹅村侵华日军碉堡群融入军民融合产业园示范项目,作为荆门乡村振兴学院学员体验式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历史教育价值。并希望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延展产业链,将碉堡群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资源聚集区。


“我的三个孙子回来总要来看碉堡群,每次我都会认真讲述那段历史,他们总是听得入神,频繁向我提出各种问题。”李兵说。


天鹅村侵华日军碉堡群作为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是日军侵略的实物罪证,它将时刻警醒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雷 通讯员 孔前 文/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