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
5月14日,我省发布优化营商环境“30条”,打响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发令枪”。
湖北“发令枪”有何创新、影响,如何落实落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经济专家。
让源头活水奔涌
“此举功在当下,利在长远。”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表示,“30条”具有重要意义,深远影响——
这是湖北对接中央政策、加快疫后恢复的迫切需要。要把中央对湖北的一揽子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高效率、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湖北谋划实施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实践表明,营商环境的优劣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2020年一季度为例,在疫情冲击面前,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大差异。一些省市之所以在疫情冲击下经济呈现出较大韧性,是因为实体经济基础较好、市场主体比较有活力、市场开放水平较高、新经济新业态势头较好,而“源头活水”在于其营商环境更优。
这是湖北直击短板迎头赶上的关键一招。我省营商环境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政务服务效率不够高、要素配置依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等。优化营商环境就是通过系统性的政策措施,补齐这些短板弱项。
“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说,实现疫后重振首先自己要有信心,也要让外界对湖北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软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张建华认为,近年来湖北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从总体看成效还不够,突出表现在滋养民营经济土壤还不肥沃,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此次出台营商环境“30条”,就是突破自我束缚,敢于破除利益藩篱,有利于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粟认为,疫情重灾区的湖北需要变危为机,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化的关键。“30条”是对症下药的政府服务经济政策的系统创新,体现了湖北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担当。
刀刃向内的勇气与力度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努力使湖北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专家们认为,一流、四“最”,体现了湖北“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力度。
邹薇认为,“30条”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和创新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高标准。“对表”世界营商环境评估的主要指标表,“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制定了详细的政务服务、法制服务标准。
注重获得感。“30条”切实回应了企业关切。例如,企业开办两个环节、一天办结、0费用(赠送一套三枚公章),即“210标准”就达到了营商环境的国际高标准。
完善法治环境。广泛借鉴国内外打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的实践,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改革措施。例如提出政府失信100%治理,政府承诺和签订的合约100%兑现、履约,充分彰显了政府自我约束、坚守法治准绳的决心。
“注重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说,与过去总在追赶不同,此次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标国际一流、世界银行标准和国际惯例,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好做法好经验,对照国家优化营商环境18项评价指标,逐条逐项比照分析,一项一项抓改进。
同时,注重效果导向,强化一线“获得感”: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让市场主体“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营商环境的优化既靠政策出台,更靠政策落地。”汪海粟说,目前湖北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受疫情严重冲击的民营中小微企业,能否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得到实惠,进而走出困境至关重要。建议在对相关行业组织和典型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实施细则。例如有关政府履行合约的政策,是否可以关联国有独资和控股的企业;对于困境中的中小微企业是否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为贷款担保的支持。
汪海粟表示,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类市场主体高度关注政策的稳定性,所以这类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用合约锁定。“真正做到流水的官员,铁打的政府信用。”
“‘30条’核心在落地。”张建华说,“30条”能不能转化为吸引人才,能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投资,这是考量政策效果的准绳。
他认为,要深刻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改善营商环境,关键在企业感受,体现在对待企业家的态度上面,不是被动地遵循形式上的条款,而是实实在在真正服务他们,帮助他们主动谋划、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市场活力。
“政策重在落实、落地、落细、生效,奔着结果去。”叶学平说,要让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常态化,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良好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