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是消费旺季的二三月,因为一场大疫蒙上阴影。近来,受困于客流锐减、销售额下滑,服装、餐饮等行业受损严重,不少商户呼吁业主“减免租金”,一些纠纷已发展为社会群体性事件。当租金纠纷成疫情“次生灾害”,如何破解?
事实上,对于商户的处境,多数人能够理解。但当问题转化为“该不该减租”时,租赁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商户认为,疫情是飞来横祸,应体现“患难与共”的精神;业主则认为,平时赚了钱也没见分红,为啥亏欠就需要“有难同当”,再说每月的贷款谁来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最重要的是走出“零和思维”。面对疫情,商户、业主既是博弈双方,也是利益共同体。若无力承担房租的商户选择退租或集体罢市,长远来看,业主也将蒙受损失。对于政府而言,若放任不管,矛盾持续激化,将引起不少社会问题,迟滞复工复产进度,酿成“多输局面”。
因此,政府需发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多措并举调解协商。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工会等组织的影响力,在业内引导成员单位合理谈判,避免矛盾尖锐化;另一方面,由街道或商务部门介入,作为中间人公证协商,妥善化解双方矛盾。在具体协调过程中,视商户经营情况,通过呼吁租金打折、延缓交租等多种方式,减少双方负担,达成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介入不意味着“拉偏架”。“减租是情分,不减是本分”,业主同样有难处,不能将“救助”的责任推给业主。对于减租业主,可考虑给予其延缓贷款期限、适当减免利息等政策,以此起到示范带动。
此外,针对减租呼声背后的“复工难”问题,政府可对症下药予以帮助。在这方面,前有厦门等地出台政策,通过奖补鼓励餐饮企业转型线上业务,后有重庆副市长带头“下馆子”吃火锅,都是值得尝试的探索。正如部分商户所言“呼吁减租并不奢求能够减租,更多的是想让社会关注到中小企业的困难”,困难时期,除了要求业主和商户有“共克时艰”的担当,政府也应有为企业解困纾难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