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温峡水库:钟祥治水铸丰碑

2019-07-09 17:31   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夏至时节,记者驱车前往温峡水库采访。当车子盘旋在南干渠水泥路上时,苍劲有力的“温峡水库”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水库老工程师夏成高指着坝名介绍,这四个字是水库办公室原主任伍崇琼从毛主席题字题词中找出的手书拓展而成,最大的“库”字高达35米。

温峡水库是钟祥解放后建成的最大水库。水库位于我市东北部,距城区35公里。大坝拦截汉江左岸支流滶河水系,总库容5.2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69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07米;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发电、养殖、农林、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工程。温峡是湖北大型水库之一,名列第9位。

天灾肆虐激起“愚公志”

翻开《温峡口水库志》,一部悲壮沉重的历史摆在我们面前。1944年,钟祥大旱,赤地千里。汉江左岸支流敖水流域的几十万民众,断种绝粮,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十室有九,惨不忍睹。

建国后,比较大的旱灾先后发生20多次。1959年大旱时,钟祥县委政府组织400多劳力在温峡口临时筑堤堵水,开挖引水渠400余米,架设龙骨车90多张,车水抗旱。结果只有300亩水稻田收谷七成。这年此地区受旱面积13.2万余亩,粮食减产200余万公斤。

旱灾似火烧,洪涝如猛兽。敖水下游,由于地势平坦,河道狭窄、宣泄能力差,一遇大暴雨,山洪倾泻而下,不仅交通受阻,还使下游3万余亩农田常遇洪水袭击。

兴利除害,迫在眉睫。县委政府积极向省政府申报,提出根治敖水兴建温峡口水库工程。1953年8月,省水利厅派测量队会同县水利有关测量人员,首次到温峡口作了实地勘测。因工程规模浩大,财力有限,只好议定缓建。1962年省水利厅和省设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温峡口建库的意见。三年后,时任副省长陶述带领省水利厅、地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亲临现场察勘,选择坝址,研究规模,正式决定兴建温峡口水库。

十万大军缚“孽龙”

1966年冬,县委政府一声令下,4万多名“大禹”,从平原、丘陵、湖区、机关,从四面八方挑着锅盆碗筷,背着行李,推着板车,扛着镐、锹、铁锤、钢钎,在温峡山岭砍茅草搭窝棚安营扎寨,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筑坝战斗。

隆隆的开山炮声打破了温峡的宁静,锋利的镐锹斩断棘林,让土石翻滚,千万面红旗飘扬在各个山头、沟涧。当年全县至少有15万青壮劳力参加过温峡水库建设。

温峡水库工程量大,所需土石方量多,施工场地狭窄,时间紧迫,如果仅靠人扛肩挑的原始方式,不仅施工进度缓慢,而且民工劳动强度大。工程指挥部发动广大干部和民工发挥聪明才智,大搞工具改革,发明制造了自卸木头盒胶轮板车、两人旋转吊杆、牵引机,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工程进度。施工队伍还自办炸药厂,用化肥硝酸铵混于锯末用炆火焙炒制成土炸药,既节约开支,又炸药短缺问题。

大坝施工最为紧张艰难。由于大坝地质情况复杂,有两条大的断层顺坝轴方向通过坝基,抽槽时又发现中心槽右端有50多处承压裂隙,水呈泉眼状冒出。指挥部采取先孤立泉眼,而后用土各个封堵的方法进行处理。施工人员披星戴月,日夜奋战,终于抢在196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了大坝回填的脱险高度。

建设南、北、中三条干渠,付出了施工者巨大的努力。三条干渠道总长130公里,总土石方1210万立方米。施工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用锤子炮钎,箢子扁担十字镐,上劳力最多时达8万人,可以说举全县之力。那时候的口号是“抓晴天,抢阴天,麻风细雨当好天,苦干一天当两天”。在全县人民的奋战下,1972年南北干渠全部贯通,水库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绿水浇出米粮川

 7月4日,在采访时,洋梓镇军营村党支部书记林兆发指着一望无际的稻苗说,“别看现在我们村是大片的良田,没修温峡水库前,我们这里叫‘炭埠码头’,汉江的船可以顺直河而上。自水库工程建成后,山洪受到有效拦截,下游洪灾得到彻底根除。”

一库温峡水,浇灌百业兴。据统计,1972年至2018年,47年水库累计向灌区输水28.2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35万亩。灌区增产粮食144万吨,增产棉花3.5万吨,增产油料1.8万吨。灌区粮食产量由1972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1.5万吨。特别是1988年灌区在遭受罕见旱灾情况下,灌区粮食仍获得了超过20万吨的好收成。有温峡水作保障,如今钟祥已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全国双优油菜生产大县、全国优质棉基地。

随着工程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水库近年来其他效益也逐渐显现。水库大坝左岸,利用放空底孔作输水洞,建起了小型电站,装机容量1725千瓦,年发电量达1000万度。水库农产品也极为丰富。温峡的有机鱼近年来声名鹊起,年产量达1500吨,远销东北、华北等地。还有柑桔、脐橙,年产量在180万公斤以上,销往北京、天津、新疆等地。自2006年水利部命名温峡为国家水利旅游风景区后,每年来此地休闲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

来源:钟祥发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