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贴着土地的深情

2019-04-08 12:00   钟祥融媒体中心

 


1、莫愁湖

去钟祥的路上,不知为何,脑子里一直回旋着佛经里“香赞”的句子,许是“结祥云”里的祥字之故,挥不走,反复低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春日,是百花神和百草神苏醒之后的大聚会,大自然是一个法界香炉,散发着百草花香,聚集着各路神佛。那天上的流云和地上的花儿,都是吉祥之物。佛祖捻花一笑,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皆是神佛的化身。天地大美不言,花草含笑。花草携手春日,肆意烂漫,他们是别样的“诸佛海会”。

 

高速之上,天宇云朵,伸手可摘,她飘移如花,载着我,到了钟祥,坐在“莫愁湖”边。波光粼粼,满湖翠柳,嫩嫩的芽尖,垂丝婀娜,随湖风轻荡,摇曳的却不是轻愁。早樱如雪,莫愁映日,那上古女子,纵身一跳的绝决,令王孙权贵黯然失色。

 

传说莫愁出生时啼哭不止,父亲抱着摇晃哄拍,口念“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念到莫愁时停了哭声,父亲便为女儿取名莫愁。青春出华表,卢姓女儿莫愁姑娘,娉婷貌美、能歌善舞,聪慧过人,在楚国声名远播,更难得的是,有了情投意合恋念的人。因才貌出众,引得楚襄王思慕,欲召进宫纳为妃,不为所屈的莫愁,面对强权,选择投湖而拒。

 

莫愁在钟祥出生的村子叫桃花村,后因莫愁投湖,为了纪念莫愁而改名莫愁村,莫愁故事世代传颂。全国有多处莫愁湖和莫愁雕像,虽然各有不同的说词,甚至争抢莫愁的出生地,在众多的传说和争抢里,莫愁拒绝权贵投湖是相同的。莫愁纵身一跳,化身为神,莫愁女已然是一尊神,屹立天地间,亭亭玉立,朗然观人间。

 

2、博物馆

莫愁湖畔的博物馆,是经过多次迁移,在钟祥先贤一次次不断努力后扩建而成。走过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少司马牌坊,眼前的馆屋,四围环水,宏阔大气,色泽灰沉,如一件青铜器稳于水中央;相似蟠虺纹的大门,厚重临立,唯仰视方可目及。试想关起之间,嘎嘎开启的,是一串串呼啸奔腾的缤纷往事,如潮水汹涌。轻轻关闩,归复平静时,平静如大地,无声而威严。它又像舟,浮于历史的海,展示过往。

 

听闻,馆藏文物有万余件之多。移步细观,件件珍贵,个个不凡,樽樽有灵。它们来自泥土的遮蔽和保护才得以千年不朽。蟠螭纹四耳铜鉴(春秋时期)。蟠螭纹兽面鋬铜匜(春秋时期)。提梁壶(战国时期)。景德镇影青印花人物瓷枕(宋)。镀金铜龙(明嘉靖)……玉石玉碗玉腰带、金花金簪金水壶,帝王厅、楚文化厅、陶瓷字画、长寿文化、荷花中央莫愁女画像……不同人物的不同物件,从历史纷纭或刀光剑影中走来,安静在新旧交替的光阴里,令人咂舌。

 

那些等待千年仍熠熠生辉的物件,脱离最初的主人,穿越时空的寂寞,带着泥土的记忆,在神的指引下,破土而出。像被遗忘在时光深处埋了千年的种子,忽然携春风于眼前。

 

耳闻钟祥久矣!

岁月悠悠,钟祥早已随着他的各种故事和人物,与我遥遥相望。走进钟祥,确有他不一样的欢喜在祥云交结处等我,带着殷殷诚意,伴着春日的暖和百花的艳,我,且行且觅且追问……

 

3、莫愁村

博物馆出来,早有刘正权老师在等候,中国作协会员、目前已出版15部专著、颇具名气和成就的他,既是钟祥作家亦是中国作家。在正权老师的建议下,移步莫愁村。在莫愁湖边,再造一个莫愁村,打造一份特异的莫愁历史,累积莫愁文化,开始如春天一样的约定,年年如是,日日方长。

 

莫愁村是购买各处仿古建筑,移来新建的一条古街。文化和历史都在日积月累中产生,今日刻意打造,来年便是文化。莫愁村里,游客熙攘热闹非凡,各种特色小吃,各色琳琅饰品,街街巷巷串起的,仿佛走进一个再造的历史往事里。

她,“余秀华文学艺术馆”,在热闹非凡的莫愁村里,独特而安静。像她的诗一样,诱导着我走进那一方“无畏”的天地,属于她和诗的天地。余秀华乘着自己的诗,红遍大江南北,以诗作舟作翅膀,翱翔在诗意的天空下,弥补上天在身体上赋予她的不公,用诗和文字还以心灵上的平衡。上天,又是公平的罢?

 

诗人有莫愁一样的烈性与诗心,芬芳又愁闷,她在钟祥一个叫“横店”的村庄里,过着耕耘在文字庄家里的农妇生活。开发莫愁村的老板,以价值不菲的投入,建立这个文学艺术馆,于爱文字的人来说,是欣慰的。移步天井,“无畏”二字入目,像诗人的眼。多处摆设的石头刻着诗人的诗,墙体上写满了诗人的诗,踩到地下一个脚印时,墙体上的音箱便有诗人读诗的声音传出……这些颇具匠心的打造,当是对文化的尊重和对诗的敬畏。

 

走累了,太阳当空照得热烈,坐到正权老师几番推荐的凉糕小店前,那诱人的色泽似嫩豆腐,吃在嘴里凉爽可口,甜而不腻,我们各来一碗口味不同的凉糕,有桂花味的、老红糖味的、柠檬味的,玫瑰味的……吃在嘴里,爽在心里,缓解逛街后的累十分见效。从来都自称自己是农民作家的正权老师说,他以莫愁村美食为引,写了一系列的小小说,以宣传莫愁村和当地特色文化,是作为钟祥本土作家的责任之一。

 

而真正代表钟祥特色的一道菜是“蟠龙菜”。传说明正德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位,太后令各地亲王赶赴京城,先到者继承帝位。兴王朱厚熜为争取时间,假扮囚犯日夜兼程,为途中携带方便,命厨师做一道吃肉吃却不见鱼肉的菜,也就是现在人吃的肉糕。厨师詹多将鱼、肉、蛋混合在一起做成红苕的样子,兴王吃着这种菜,既保证了营养,同时也避免了别人的怀疑,第一个赶到京城当上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后来詹多把此菜改造成样式精美的菜肴,更名为“蟠龙菜”。

 

钟祥这片古老的、贴着大地温度的土地,自古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一道“蟠龙菜”,因为与皇上的故事有了牵绊,盛名远播。

 

4南庄村

走进南庄村是次日上午。

一个村庄有七棵千年古树,树树婆娑茂密,两树面对而长成一棵,奇特的它叫“对节树”。对节树在南庄村像七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时时刻刻含笑盯着儿孙的行为举止。故而,南庄村人,在村后山,有一条路立牌为“农谚行”,各色励志谚语刻在一个个木牌上,令人舒心,警醒世人。诸如: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谗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娘家饭香,婆家饭长。

豆腐多了一泡水,空话多了无人信。

……

 

这些通俗又走心的谚语,边走边读,当是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围着干净村庄的房前屋后,一些警世谚语和行为规则话语,以及传承孝道、有关律法和不同节气的诗意顺口溜,也随处可见,清一色用木制牌子刻着展示在不经意的拐角处,或在一树花开的身旁,看似不经意,却用心良苦。这种睁开眼便见的乡村文明,传释的文化之功效,实实不可小视。南庄村特色,令我讶异。

 

钟祥还是长寿之乡,之所以长寿,除了好山好水好空气,更多的是好心情,好心情是好环境滋养的,好环境是人文情怀、平和积极的人心共同打造而成。南庄村,炊烟袅袅,老人安静,孩童嬉戏,水流清澈,茂林修竹。房前屋后,正是花开草绿之时,点染得村里如诗如画,令人流连,不舍归去。

 

吃中饭前的空隙,只见农家门前篱笆内的菜地,在菜垅之间,有地菜(荠菜)一片片。见地菜眼放亮的我,弯下身来,密密找寻,并直接用手指抠进土里拔出地菜,这是我想了一春还未及想到手吃到嘴的最爱。每年春天,不吃几顿地菜,便不觉得春来到心里了。那地菜开花之前,匍匐在地上,像小小的八褂图一样精美,洗净炒熟后,吃在嘴里的那个香,特殊而难忘,也可以用来包饺子包包子。每次洗地菜的时候,母亲会说一句:“地菜花地菜花,我为地菜洗泥巴”。母亲说,如此念过,地菜便听到了,才能洗得更干净。

 

地菜开花时,预示着春天已进入仲春了。农历三月三,地菜花煮鸡蛋,是家家户户要做的一道美食。在钟祥南庄村的土地上采地菜,是我从来不曾想到的。看着自己用心扯来的一袋绿色地菜,心生欢喜。地菜扯之不尽,它们挤挤挨挨,抱团生长,花开结籽时,春风吹过,便四处散开,来年更加茂盛地结集。因为它贴着土地生长,需要用小铲子铲,所以我们又称采地菜为“挑地菜”。除了香味,它的营养价值也相当高。南庄村的荠菜,突然让我想到的,是他们……

 

5、他们

 

大约是2016年,湖北日报以《田埂上的文学守望》为题,整版报道钟祥的乡土作家群。种田养鱼放牛等田间劳动者,却深情地爱着文字如爱足下的土地一样动情。割了麦子卖钱出书,双抢之后放下锄头拿起笔来写书……诗人余秀华一夜成名之后,把钟祥乡土文学的关注度,推向一个众说纷纭的高度。钟祥作家的故事,从此,在我的心里生了根一样,想有一天走进那里看一看的愿望。

 

此次钟祥之行,缘于木哥和正权老师之约,他们都是国内小小说作家的优秀者,又是好友,相约钟祥,既是访友也是木哥以县原文联副主席身份,带我等几位前往学习。刘正权老师被称为“中国小小说第三代领军人物”,笔耕之时耕种着16亩农田。他像土地一样厚实而真诚,热情豪迈,气宇轩昂。他说,平日忙好农活后,基本上呆在图书馆里阅读和查资料。面对耕读生活,一言一行诠释着古人对耕读传家的向往与美好。

 

(和刘正权老师合影)

(和钟祥作协周桦主席合影)

在钟祥文联的接待晚宴上,有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有作家有诗人,齐聚一堂说钟祥文化,就连乡村特色饭店的老板,也能即兴一曲深情又专业的演唱,令大家击掌叫好。

 

据正权老师介绍,钟祥有乡土作家400多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5人、省作协会员60多人,农民作家占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之多。本名叫艾晶晶的网络写手“匪我思存”,她的作品拍摄成多部电视剧;八零后清秀美丽的刘琛琛,文字上的来势不可挡,有作品翻译成日文……他们,像贴着土地自然生长的荠菜一样,带着泥土的芳香,一茬一茬地,花开四方。

 

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

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

 

“香赞”的句子,再次如歌如诵在脑海。他们,钟祥的乡土作家们,都是自己的神佛,如祥云香雨花儿一样,齐聚钟祥这片宝地,匍匐在土地的深情里,用手中的笔,心中的爱,抒写钟祥的魂……

 

2019年清明前后于凤池山下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祖籍湖北阳新东源倪家村。
出生于湖北通山黄沙孟垅卫生所。现在通山县红十字会工作。
一个记录生活轨迹的小女子,一个爱着行走和文字的人儿,一个始终如一坚持和传播真善美的追求者……

已出版个人文集《中国红》、《一路走来》、《不争》、《禅意·火花》、《通山,看得见的温暖》、《玫瑰开在耳垂上》,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5分钟微电影《老兵》。跨越百年历史抒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定稿。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


 

来源:“倪霞人儿”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