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顶海拔8844.43米,最大风力每小时189千米,最低温度零下73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水平的2/3……沉寂亿万年的珠穆朗玛峰,近几十年来正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拥挤”的珠峰
“它是一条高速公路”
4月26日,尼泊尔政府官员表示,随着春季登山季节来临,预计今后数周将有300多名登山者经由该国的南坡线路挑战登顶珠穆朗玛峰。
根据尼泊尔旅游部门的数据,今年截至4月底,尼泊尔政府向346名登山客发放了攀登珠峰的许可证。尼泊尔政府去年共发放373份许可证,创历史新高,而今年发放的数量正直逼去年纪录。此外,由于登山者通常会每人配备一名当地夏尔巴族人协作(高山向导及登山助手),这意味着攀登珠峰的实际人数大概在700人左右。
有资料显示,现在珠峰的登山线路共有十余条,但较为成熟、使用人数较多的两条线路分别是从珠峰的南坡和北坡攀登,这两条线路分别由尼泊尔和中国相关机构负责管理。南坡相对平缓,更适合攀登,是多数登山者选择的线路。考虑到刮风、气温等因素,每年春季四五月份是最适宜攀登珠峰的季节——对绝大多数想要攀登珠峰的人来说,这一时段甚至是一年当中唯一可行的“时间窗口”。
自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顶以来,挑战珠峰的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春季登山季里,共有373名登山者获得了从南坡登顶珠峰的许可,系1953年以来最多的一次。珠穆朗玛峰登顶人数最多的一年是2013年,665人次到达山峰顶端。2014年和2015年,由于分别受到南坡雪崩和尼泊尔大地震的影响,登珠峰人数有所减少;但到了2016年,这一人数比上年度再度激增33.6%。
恐怕没有什么能比珠峰路上的“拥堵”画面,更有说服力且富于戏剧性地展示了“攀珠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曾刊登过这样一组照片:在距离峰顶1692米的三号营地前,朝着珠峰方向,登山者排成了一条不见头尾的长龙。珠峰登山人数过多引发的安全问题和环境压力,也在此后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对此,有业内人士解释称,珠峰每个登山季平均只有3到4天拥有适宜的气象条件,允许登山者向峰顶发起冲击,同时登顶线路又高度一致,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攀珠”的拥堵问题。 然而,不管怎么说,对曾在40年前两次登顶珠峰、同时也是全世界首个成功登顶所有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雷霍尔德·梅斯纳来说,这座全球最高峰的形象已经与他认识的珠峰不太一样了,“对我来说,珠峰再也不是一座山了。它是一条高速公路。”
“珠峰热”背后的商业潮
得益于现代科技和夏尔巴人的帮助,如今攀登珠峰正变得越来越简单。有数据显示,相较于1990年时仅18%的“攀珠”成功率,近年来这一数字已大幅提高到56%。攀登珠峰,正从“勇敢者的冒险”,向普通人的游戏——或者说旅游——靠拢。 让珠峰“放下身段”的,是商业的力量。
由于珠峰南坡攀登条件更加优越,这条尼泊尔境内的“攀珠”之路在商业化方面也走得更远。以珠峰为首的喜马拉雅各山峰现在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低估。尼政府统计显示,每年近百万来尼游客中,有17%是为登山,43%为以观赏雪山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活动。尼泊尔政府对攀登珠峰和其他3000米以上的雪山执行许可证制度,攀登珠峰的许可证每人收取1.1万美元,尼政府每年仅此项收入就相当可观。此外,珠峰探险还给当地带来了酒店、餐饮、向导、交通等各项旅游收入。2014年,光是旅游收入就占了尼泊尔GDP的8.9%,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现在,绝大多数号称“征服”珠峰的登山者是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尽管他们缺乏基本的登山技能,但借助已经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登顶不是梦。只要支付3万美元到12万美元不等的费用给相关机构,后者就会提供全套的登山服务——从路线向导、贴身服务、氧气供应、物资运输到线路搭建、医疗救助,再到附加的通讯等增值服务。
对于更多无法或无意登顶珠峰、但又想“感受独特的珠峰文化”的游客来说,前往攀登珠峰的起点站——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参观是个更现实的方案。只需花销门票和交通费等不多的费用,旅游车就可以直接将游客送到大本营的参观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受热水澡、浏览互联网,甚至还能品尝到新鲜出炉的糕点。 与一般的旅游项目不同,攀登珠峰对很多游客来说,不仅是消费,同时还可能带来切实可见的经济回报。无论是“征服世界第三极”的个人光环,还是在峰顶展示自家或赞助企业的LOGO,“世界最高峰”这一几乎无人不知的名头本身就是无须多言的最佳广告。
不堪重负的世界最高峰
热闹到拥挤的珠峰,在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必须得到正视的问题。作为有据可查的登顶珠峰第一人,埃德蒙·希拉里曾在自己的晚年表示,“我不希望那里变得商业味道十足,”他甚至自责地说,“是我帮助(他们)开启了这扇门。”
尽管统计数据显示,登顶珠峰的死亡率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5.6%降到了近年的1.5%,但有专业登山家指出,这些数据会令登山新手们对攀登珠峰这项极限运动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事实上,即使商业登山服务降低了登山挑战的门槛,但攀登珠峰仍然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极限运动,高速商业化进程可能会掩盖其潜在的危险性。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珠峰雪崩,17人遇难,61人受伤,近千人受困。而此时正是一年当中攀登珠峰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珠峰地区猛增的人流,无疑放大了地震造成的伤害。
尽管拥有商业机构及夏尔巴人协作的帮助,但业余登山者的不专业还是可能造成致命影响。登山者发生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难以准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与耐力,以致于在试图登顶时丢掉性命。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夏尔巴人协作要花费更多体力、承受更大压力,身处更加危险的境地。
拥挤是威胁登山者性命的又一因素,登山者停着不走或缓慢移动,不仅浪费宝贵的氧气资源,还会造成冻伤。2012年5月19日,从南坡攀登珠峰的最后冲刺路段“希拉里台阶”处发生严重拥堵。这是海拔8790米处一处高12米、近乎垂直的裸露山体岩面。拥堵造成众多登山者在这里滞留两个多小时,严重损失热量。当天234人成功登顶,4人遇难。
前所未有的大量人类活动也令珠峰脆弱的自然环境不堪重负。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自上世纪50年代首次有登山者进驻珠峰以来,共有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这里。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让曾经被冰层覆盖的废弃物无从遁形,也让珠峰垃圾堆积的严重性日益受到重视。
珠峰上的垃圾包罗万象,被遗弃的登山用具和生活用品,难以降解的人类排泄物,甚至还有“特殊垃圾”——难以被运下山的遇难者遗体。为了清理这些垃圾,无论是在南坡还是北坡,近年来都有一系列由政府组织或由地方登山队牵头的垃圾清运活动。上个月,珠峰南坡开始“大扫除”,仅第一天便清理1200公斤垃圾,预计总共要空运100多吨垃圾。
(编辑:周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