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以上老人109人,90岁以上老人3321人,80岁以上老人25407人——刚刚摘得“世界长寿之乡”桂冠的钟祥市,有何长寿密码?连日来,记者走访20余位百岁老人,并向长期关注、跟踪钟祥长寿老人的专家教授求教,探寻“钟祥寿谷”的奥秘。
性格乐观,知足常乐,家庭和睦,终生劳作,是这些百岁老人的共有特点。钟祥市长寿研究会会长王运贵说,我们长期跟踪百岁老人,从其生活习惯、代际关系等方面发现,决定人类是否长寿由4大部分组成:遗传基因约占15%;生存环境约占15%;保障条件约占10%;生活方式占60%。
“优质的水源、优良的土壤、丰富的植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钟祥人长寿的根本原因。”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五一,2008年起便跟踪调查钟祥长寿现象。王五一团队通过采样化验钟祥百岁老人头发,发现对人体有益的铜、硒、锶、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而镉、铬、铅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今年5月在马耳他召开的“人口老龄化长寿化国际研讨会”上,王五一向与会专家介绍这一化验结果。
武大中南医院的王桦教授带领医学团队,调研走访百岁老人,采集血样标本,分析其“长寿密码”。结果显示,虽然也有人患高血压、白内障等慢性疾病,但无一例因此导致器质性病变。王桦说,敬老爱老“孝为先”,祖孙同堂的传统习俗为钟祥百岁老人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情感归宿。
养生山水长寿钟祥
——钟祥百岁老人采风
在钟祥,你能真正理解“六十年岁小,七十满街跑,八十不算老,九十随便找,百岁精神好得不得了”这句话。
新华社发布的中国人口监测中心的最新报告,钟祥为全国六大长寿地区之一,全市人口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8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88岁。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钟祥百岁长寿率为76/百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72倍。现在,百万人口的钟祥,有百岁以上寿星109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3321人,80岁以上老人25407人,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0.5/10万,最高龄寿星114岁。
钟祥百岁老人不仅长寿,而且健康。湖北最长寿老人、114岁的王大英思维清晰,行走自如。106岁的退休教师邓承先每天挥毫泼墨、上网冲浪,生活有滋有味。
炎夏酷暑,记者走访二十余位百岁老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起居,兴趣爱好,一个个镜头也见证了他们的百年传奇。
105岁的郑传秀:
家族有四个百岁老人
图为:郑传秀为即将出生的玄孙收拾衣服
洋梓镇李庙村的郑传秀出生在一个传奇的长寿家庭,父亲活了110岁,婆婆和舅妈的寿命都超过了100岁,母亲和弟媳分别是93岁、98岁去世,如今郑传秀也是105岁的老人了。
记者来到郑传秀老人家里时,老人正在院子里给即将出生的玄孙收拾晾晒的衣服。眼前的郑传秀精神矍铄,耳清目明,动作麻利,完全不像百岁高龄。“儿子、媳妇到田里做事去了,就我一个在屋里。”原来老人以为我们是找她儿子的。听明来意后,老人连忙招呼我们坐下,然后打开冰箱拿出西瓜,一边切一边说:“这么热的天,你们真是辛苦,这西瓜是家里种的,你们随便吃啊。”
这几年不少记者慕名来老人家采访,她对记者特别亲切。老人得意地告诉我们,她过102岁生日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记者专门来拍摄过,后来在电视上播放了。
正说着话,有人提了一盒子饮料走进来,老人介绍说是她的女儿送她最喜欢的酸奶来了。闲聊中,我们得知老人的女儿已经80多岁,可我们看面容都觉得不超过70岁,老人幽默地说:“她随我,估计也可以长寿。”“我怕是活不了那么大年纪。”女儿谦虚地回应。一屋子人都忍不住笑起来,郑传秀老人笑得最开心,最灿烂。
106岁的时尚达人邓承先
图为:邓承先网上冲浪
听说郢中街办106岁的邓承先老人还会上网,记者决定去长长见识。
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行动自如,精气神很好。
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去年开始,老人在一家养老院生活,客厅、卧室、卫生间,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他说在这里生活很舒服。
退休后,老人将主要时间用于读书、写字,偶尔参加老年朋友组织的集体活动,生活过得很充实。
如今网络时代高速度、大容量的资讯信息,让邓承先老人很感兴趣,特意花4000多元买了一台电脑,连接上宽带网络,请年轻人教他上网。“电脑上的信息特别多,看着很有意思。”邓承先老人说。他一边说一边玩起了“网上冲浪”,还不时发出笑声,完全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足足看了半小时,老人才回过神来,重新和我们聊起天。
记者发现,老人还登录了QQ。打开一看,老人的网名叫“傻猫”,我们禁不住开怀大笑起来。老人QQ好友只有一个人,他说平常通过语音聊天,打字还没有学会。
老人还自创一套健身操,早晨起床后练上十几分钟,清醒一下头脑,活动一下筋骨。
总结自己长寿的奥秘,老人觉得是“大脑一定要活动”。他告诉记者,老年人不能整天掰着手指头数时间,有生的时间越来越少,要活得有内容,有意思,够精彩。
112岁的中国最老放牛郎陈先全
图为:陈先全在菜地里掰玉米
112岁的九里乡肖店社区老人陈先全一辈子没有结婚生子,和侄子一家共同生活。
侄子、侄媳妇心疼他,没让他干重活,就是每天放牛,曾被媒体称为“中国最老的放牛郎”。
现在老人背也驼了,腿脚也大不如以前,侄媳妇彭桂香怕他摔着,再加上现在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也不需要耕牛,2013年侄媳妇把耕牛卖了,他一下子“失业”了。
每天坐在家里,捋捋自己的“山羊须”,抽抽烟,陈先全觉得很无聊,于是经常“溜”出去,拄着拐杖到街上的超市、菜场这些人多的地方去凑热闹,闹得侄媳妇常常做好饭后,还要到处找人。
有时,陈先全也会扛起锄头到门口不远的菜园帮忙除草、摘菜。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老人扔掉拐杖,到菜园里掰了两个玉米,摘了五个辣椒。
彭桂香介绍,老人除了偶尔咳嗽外,其它各方面身体机能还比较正常,基本没有住过医院。
过去,老人喜欢吃肉、喝酒、抽烟,现在侄媳妇要求他控制,老人也比较自觉,主动减量,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不吃肉、不喝白酒。豆制品是老人的最爱,每隔几天不吃就想得慌,于是向家人要钱自己去集市上买。
101岁的徐文祥:一口气上三楼
图为:吃过饭后徐文祥下楼去逛街
上下三楼,对于很多70、80岁老人都比较困难,可已经101岁的柴湖镇任滩村徐文祥每天都要上下几趟。
徐文祥不仅腿脚好,而且耳聪目明,脸上皮肤光滑紧实,说起话来声音洪亮,陪同采访的摄像师怎么都不愿相信他是百岁老人。
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如今依然闲不住,喜欢到大街上转转,一走就是几条街。儿子徐进安担心他的安全,让他少出去,他总笑笑说没事。
小时候,家里穷,不到20岁他就做起了既是生意也是苦力的挑夫。从沙市挑回盘、碗等瓷器,从应城挑回食盐,贩卖给本地的商店,赚取微薄的差价。
徐文祥说他一辈子体重都没有超过120斤,但是干体力活从不含糊,同行的挑夫都是挑100斤左右,而他基本上是130斤。他至今都记得,每次从沙市挑22筒瓷盘、碗,每筒10个,5斤半重,外加10斤白糖。沿途经过草市、后港、沈集、石牌等地,整个行程要走3天,有300多里路。
聊到饮食特点,徐文祥笑着说:“我就是喜欢吃肉,素菜我吃不进去。”据他的儿媳妇肖春艳介绍,老人年轻时一顿能吃两斤肉,现在也是顿顿不离荤,每餐还喝一两酒。
102岁的蒋尚千:三次被抓壮丁
图为:蒋尚千在院子里翻晒稻谷
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胡集镇周营村一组102岁的蒋尚千在自家院子里翻晒稻谷,见有记者来采访,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
眼前的蒋尚千老人精神矍铄,动作有力,听力、视力都很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如历历在目。
1943年,30岁的蒋尚千被国民党的县中队抓了壮丁。“当时主要在宜城流水沟和钟祥的冷水、石牌打仗。”这些地方老人还记得清清楚楚。
1944年,蒋尚千开小差逃跑了,当地的保长知道后要抓他。他东躲西藏,几个月后还是被抓去了。干了一年多,他又跑了。1947年,他再次被抓壮丁。“当官的克扣我们的粮饷,实在吃不饱。”老人愤愤不平地说。
1947年腊月,蒋尚千所在的部队被共产党军队打败了,收编为天门独立营,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蒋尚千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种地。
现在,老人享受百岁老人津贴、抗美援朝退伍军人生活补贴、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每月有近千元收入。
蒋尚千的侄子蒋文忠告诉记者,老人身体一直很好,只是最近两年患上前列腺炎,医生要求尽量控制荤腥。老人也非常自觉,以素食为主。
100岁的吴秀珍:照看四岁小重孙
图为:吴秀珍和重孙女在一起
刚过百岁的柴湖镇黄岔堤村吴秀珍老人,喜欢和别人讲她过去的事情。
老人回忆,1944年冬天,日本人围剿水湖地区(今柴湖)新四军,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京钟县独立团的连长、指导员等54人在许家集(今黄岔堤村)牺牲。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至今依然矗立在该村的一座“五十四革命烈士纪念碑”。
“日本人真是坏!”她告诉记者,村里老百姓的房子经常被日本兵烧,她家的房子就被烧了四五次,很多人没办法只好挖地洞住。
“想起往日苦哎,两眼泪汪汪哎。”想起解放前长年的战乱,家里人口又多的苦日子,老人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那首经典的忆苦思甜歌曲《想起往日苦》。
现在,老人已是四世同堂,最大的重孙子都19岁了。儿女们勤劳肯干,家庭条件都还不错,儿孙们非常孝顺,经常回来看她。儿子、媳妇农忙时,她还帮忙照看两个四五岁的重孙子,两个重孙子吃零食时都要先给她。
老人的女儿吴兴菊告诉记者,2009年,老人得了冠心病,吃了一年药,再去复查完全康复。每年政府组织免费上门体检,老人身体什么毛病都没有。
老人说,想想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新生活真是幸福。
114岁的全省最长寿老人王大英
图为:王大英在院子里乘凉
王大英今年114岁,是全省最高龄的寿星。
胡集镇虎山村六组,记者见到王大英老人时,她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老人头发花白,衣着干净整洁,听力不太好,但眼明心亮,见有客人来,就拄着拐棍从房间里慢慢走出来,儿媳妇赶紧去搀扶她,她胳膊一拐,意思是自己可以走,在场的人看到都笑起来。
老人听力不好,介绍情况主要是儿媳妇叶祥梅。叶祥梅性格豪爽,有问必答。看见我们聊得火热,老人干着急,时不时侧过身去问儿媳妇在说什么。叶祥梅说,老人爱热闹,前几年腿脚好一些,还经常走出去到处看看,找人聊天,因为别人说的她听不清,大家只好听她说。
老人一生没有得过什么大病,但是感冒、发烧、皮肤痒的小毛病还是有,叶祥梅戏称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每次老人不舒服,叶祥梅直接到村卫生室买药,医生开玩笑说叶祥梅看病的水平抵得上专业医生了。
饮食上,老人平常主要吃用绿豆、红豆、玉米、大米一起熬的稀饭,夏天主要吃钟祥特有的主食米茶,凉拌的蔬菜她也非常喜欢。
老人还有一个最特别的爱好。十多年前,老人喜欢喝生鸡蛋,一天可以喝几个。后来,医生告诉她生鸡蛋有细菌,长期喝不好,现在改为鸡蛋里加猪油、白糖,用开水冲鸡蛋花喝。每年参加政府组织的体检,老人的血压、血脂、胆固醇都正常,叶祥梅对此颇为不解:电视里都说老年人不宜经常吃大荤和甜的食物,怎么老妈一点问题没有呢?
喜欢看童话书的101岁刘孚煊
图为:刘孚煊正在讲《灰姑娘》的故事
高大的身材,富态的面容,体面的衣着,满头白发梳的整整齐齐,冷水镇董沟村百岁老人刘孚煊给人感觉不像普通的农村老太太。
刘孚煊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父亲都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家里有两三百亩土地,从小家庭条件好,读过几年私塾。
喜欢看书是老人长年坚持的习惯。在老人床头,记者看到一本《格林童话》,脱散的书页用透明胶粘了一层又一层。老人告诉记者,她还记得很多童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姑娘,母亲去世后,父亲又找了一个妻子……”在记者的请求下,老人把《灰姑娘》的故事完整的给我们讲述了一遍,在座的所有人不禁感叹于老人的记忆力。
农村书籍少,孙子的课本、废旧的黄历,老人也会认真阅读。去年,老人一个在外地退休的表弟把自己写的回忆录送给她,她如获至宝,反反复复读了几遍,可惜后来不知道被哪个客人借去了没有归还,老人至今耿耿于怀。
与人交流时,刘孚煊思维很敏捷,没有高龄老人常见的迟缓。“喜欢看书对她起了很大的作用,确实脑子越用越活。”同行的镇干部总结道。
100岁的厨艺高手向永秀
图为:向永秀在菜地除草
记者采访旧口镇100岁的向永秀老人时,她正一个人做午饭。
最近几年,儿女们都建起新房,争着接向永秀去享清福,她不肯给儿女添麻烦,依然一个人住着老房子。
做饭用的是简易的烧柴禾的铁锅灶,老人一会站起来翻炒锅里的菜,一会又蹲下去添柴禾,动作娴熟,腿脚灵便。锅里的蟠龙菜冒着油泡,滋滋作响,金黄的色泽,散发着浓浓的肉香。不一会,两个热腾腾的菜上桌了,老人请记者尝尝她的手艺,煎蟠龙菜外焦里嫩,小白菜炒千张新鲜爽口,味道相当不错。“我妈烧火好吃年轻时在村里就有名。”老人的小女儿张秀芝介绍,过去生产队里办集体食堂的时候,向永秀就是得力干将,村里来了领导和客人时,村干部就带客人到她家吃饭,村民家里办红白喜事也是请她当大厨。
老房子门前有一小块菜园,辣椒、茄子、豇豆、黄瓜、玉米、花生,都是小女儿帮忙种的,除草、摘菜这些活儿向永秀自己能做。小女儿新房子距离不远,经常给老人买来鱼、肉、蛋。“每天弄一下菜园子,自己洗衣服、烧火,估计还可以活几年。”采访结束时,老人乐观地说。
特别爱干净的101岁高学兰
图为:高学兰洗衣服
洗衣服之前,必须首先把胳膊和手洗干净,这是文集镇塘港村二组101岁的高学兰老人一辈子的习惯。
见到高学兰老人时,她正端了一盆水准备洗重孙女的衣服,3岁的重孙女安静地靠着她。面前的老人高高瘦瘦,满头银丝特别光亮,衣服、袜子、布鞋穿得整整齐齐。
领口、袖口、腋窝、胸前,每一块老人都认真地搓洗,老人一边洗一边说:“小伢子衣服前面的最脏,吃东西沾的油,到处爬的泥巴。”一件衣服她足足洗了十多分钟。
“老妈的衣服从不要我们洗,有时我们自己的衣服用洗衣机洗,她嫌不干净,还要帮我们再洗一遍。”儿媳妇周凤兰笑着说。她还告诉记者,院子里晾衣服的两个竹三脚架都是老人自己扎的,老人还经常用绳子、布条加固一下,生怕坏了。
每天早晨起床后,老人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房间仔仔细细扫一遍,隔三差五的还用石灰把房间消消毒。
老人喜欢吃油荤大的菜,蒸肉一顿能吃三四块。每年春节前杀猪时,老人会将生猪油切成小块,洒上白糖,用玻璃瓶装起来,每餐饭吃上几块。
老人身体抵抗力很好,夏天睡觉时电扇就对着头吹,从不感冒和头疼。
一辈子吃斋念佛的104岁陈国民
图为:陈国民热情地打招呼
走进九里乡笪家湖渔场104岁陈国民老人的房间,满屋子都是佛香的味道,一个古旧的神柜上放着五尊菩萨造像和香炉,墙上挂着的经幡已经被熏得发黑,老人正坐在床上闭着双眼念经,手指不停拨动着佛珠。
老人瘦瘦小小,穿着一身花色的棉绸衣服,满头白发没来得及梳理。听到女儿朱香云叫她,她穿鞋起床,手里不忘拿着佛珠。“这是谁呀?我好像不认识,快请他们坐。”看见来了一群陌生人,老人问女儿。听说是记者采访,老人满脸笑容,热情地邀记者坐她旁边。
老人听力不好,记者了解情况,需要女儿在她耳朵边大声传话。“吃荤是杀生,吃素是积德。”老人告诉记者,她从年轻时信佛念经,严格遵守佛教的训诫,再也没有吃过荤腥。
以前,老人每天早、中、晚三次在神柜前烧香、跪拜。现在手有些抖,点不着香了,腿也弯不下去了,但是每天三次的烧香拜佛没有改变,吩咐女儿帮她点香,自己跪在椅子上给菩萨磕头。
简单、安静的生活让老人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常规体检中老人主要器官功能都很正常。据老人女儿讲,老人偶尔感冒也从来不吃药,几天就自然痊愈了。
93岁的殷兰秀:里里外外一把手
图为:殷兰秀为孙子一家准备好饭菜和水果
“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孙子。”洋梓镇伍庙七组的伍元刚逢人就夸自己93岁的奶奶殷秀兰。
原来47岁的伍元刚在当地经营一家服装店,生意红火,没有时间做饭,当年快90岁的殷秀兰老人主动要求照顾孙子一家的生活。
小白菜、辣椒、茄子、黄瓜、玉米、南瓜,伍元刚店铺后面菜地里各种时令蔬菜硕果累累、青翠诱人。瘦小个子的殷秀兰老人提了满满一大桶水去给菜地浇水,记者试了一下,不下20斤,几趟下来,老人却气不喘、脸不红。
菜地原来是一块空地,殷秀兰老人觉得可惜,想种一些蔬菜,可地里全是砂石,老人就用人力三轮车在河边拉来泥土。“为了孙子一家人能够吃上新鲜菜,我不觉得累。”连续三天,老人顶着烈日拉了近五十车泥土,终于把菜地“建成了”。
“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奶奶每天为我们做饭,我们连碗都没有洗过。”伍元刚捂着脸,不好意思地说。
“没事,我现在还干得动,你们把生意做好,攒钱给我重孙子娶媳妇,有了玄孙我还帮你们带。”质朴的话语让伍元刚感动得转过头去直抹眼泪。
钻石婚李汉臣赵金娥:相约牵手走百年
图为:李汉臣、赵金娥夫妇采摘菜地的蔬果
夕阳西下,余辉洒向大地,一片桔黄色的光,一对老年夫妇手牵手静静地走着。
柴湖镇李汉臣、赵金娥夫妇,已经这样牵手走过了61个年头。
李汉臣今年86岁,1948年参加工作,1954年和当时19岁的赵金娥结婚。“年轻时家里孩子多,家务事多,家庭条件不好。”回忆过去的苦日子,赵金娥老人直摇头。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再苦再累,也从不在丈夫面前报怨一句。家里只有李汉臣一个人工作,但是赵金娥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供养四个孩子读书,直至结婚生子。
1990年,李汉臣退休。孙子们也慢慢长大,不再需要爷爷奶奶的照顾,李汉臣、赵金娥老人开始真正享受二人世界。
二老家里有一台老式手摇压面机,早晨起床后,两人会亲手压一碗面条当早餐。
上午,趁着凉快,二老会到房子后面二分地大小的菜园里劳动一会。菜园虽不大,但品种不少,有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也有柿子、红枣、柑橘、梨等水果。“老人要把劳动当成锻炼和消遣,千万不要超量。”李汉臣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二老非常注意劳动量的控制,从不让自己太辛苦。
相濡以沫,科学养生,李汉臣、赵金娥夫妇相约牵手走百年。
撰文:阳春 周群 周勇摄影:邬海泉 刘忠堂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编辑:周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