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女排魂 拼搏的人生最美丽

2016-09-28 08:58   央广网  

在中国女排中,19岁的袁心玥是很有辨识度的一个。蓬蓬的短发,衬着一张圆脸,像极了她的外号“小苹果”。1米99的身高,是国家队史上“第一海拔”,可她总爱说,“人家也就1米多”。

这个队里的“开心果”,登上赛场就像变了一个人。两眼充满杀气,每一次扣球或得分,彪悍的“海豚音”响彻全场。可回到场下,她依然像个孩子:跑到主帅郎平身边,跳着脚求抱抱;在混合采访区,手舞足蹈地给记者们哼唱《小苹果》。

郎平率领的这支女排中,像袁心玥这样的“90后”占据大半江山。她们身上,有老女排和“黄金一代”的影子,却展现着不一样的气质:面对轻视与挫折,依然倔强地昂起头,一步步反击直至胜利——新女排的崛起之路,就像一部热血体育电影。

“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虽然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目光坚定。” 几年来,郎平反复给队伍渗透着这个理念。“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努力去赢”,塑造起新女排的“魂”。

人民日报:读懂中国女排魂 拼搏的人生最美丽

中国女排(资料图)

排球哲学

看淡胜负,交付信任,重塑新女排气质

2016年女排亚洲杯开赛前一天,张常宁火线增援国家二队。奥运会后一直忙于社会活动,她的状态和体能难免回落。但仅仅恢复训练几天,张常宁就披挂上阵,无论主攻还是接应都打得霸气十足。“我们可是卫冕成功呢!”夺冠后,她在微博上留言。

越到关键时刻,越敢于发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张常宁在“郎家军”锤炼出的精气神。18岁时,她从沙滩排球改打室内排球,很快凭借天赋入选国家队,却一度陷入失误频频的漩涡。面对外界的质疑,郎平却说“哪个人成长没有代价?这时候更要多鼓励她”。张常宁憋着一股劲儿,逐渐成长为队里的“全能战士”,奥运会几次关键发球,她几乎没掉过链子。

郎平当过运动员,善于把握队员的情绪,也懂得保护她们的自信心与主动性。训练即便严格,但总会适时称赞大家:“做得不错,但我希望你们更好,成为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百分百交付信任,和谐共处,让中国女排屡屡在逆境中爆发超常的战斗力。

里约奥运会决赛胶着时,丁霞一次罕见的二传扣球,点燃了全队的激情。这个国家队曾经的“边缘人”,在二传位置竞争中并不占优。郎平看中她大胆泼辣的球风,一直给她机会,最终换来了一个“奇兵”。“比赛不用去想什么结果,每得一分,就像赢了一样。”丁霞的放松,折射的是胜负观的悄然转变。

中国女排是一种情结,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以前一输球,很多教练和队员最先冒出的念头就是“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郎平经历过“五连冠”的辉煌,也尝过闯荡异国排坛的滋味,人生阅历让她重新认识着排球:这是我们热爱的事业,应该从中得到乐趣,不应该只感到精神压力和负担。

这种排球哲学融入她的执教思想,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新女排的气质。像惠若琪、张常宁等队员,家庭条件不错,排球并非唯一的人生选择。支撑她们挨过艰苦训练与伤病的,只因一份纯粹的热爱。“一天没打球,今天好像少干点什么事,我很享受和队友们一起努力的过程。”惠若琪说。

排球信仰

追逐梦想,永不言弃,展示向上精神

奥运夺冠后,“女排精神”成了网络上的热词。冠军之战创造了超过70%的收视率,许多“50后”“60后”看得比年轻人还专注,“我们那代人就是伴着女排精神走过来的”。9月5日,当中国女排走进北京大学,最先喊响“女排精神”的学子们已然发髻斑白。35年了,体育冠军数不胜数,但中国女排只有一个。

郎平上任前曾对恩师袁伟民讲过:“我是老女排最后一个在一线的了,应该为中国女排传承一点东西,留下一点东西。”当年的“铁榔头”作为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那时的女排精神代表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而今以主教练身份率队再登奥运之巅,传递的女排精神是不忘初心、永不言弃。

在福建漳州夏训时,姑娘们每天要湿透六七身衣服,有时累得眼珠都不转了。郎平常常感慨,全世界有130多支排球队,中国女排能有这样的成绩,每个队员都竭尽全力了。

“说实话我们平时训练挺苦的,但是看看郎指导走路摇摇晃晃的身影、想想她30多年做过8次手术,就可以想象老女排当年比我们苦太多了。所以我们现在承受的这些,真的不算什么。”朱婷在《榜样的力量》中写道,从教练、从老队员身上学到了太多,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从队员做到助理教练的赖亚文,已经跟随中国女排20多年。“女排精神一直在延续、在丰富,郎指导回归后带来的科学训练与国际化理念,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她看来,团队力量在这一届女排身上,拓展到更大范围,体能、康复、技术分析等各环节都释放着创造力。

而郎平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队员、教练和工作人员之间彼此信任。这种心灵上的支持与默契,在赛场上往往形成一种气场。无论局势如何险恶,郎平始终平静地坐镇指挥,中国女排的士气不散,心理上先崩盘的总是对手。

排球智慧

居高望远,增长见识,自信面对生活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赢球后满场飞奔、胜利后抱头痛哭,是中国女排的标志性画面。但这一届女排却留下更多元化的形象。朱婷的三连扣贡献了一波“王之蔑视”表情包;惠若琪在大巴车上吼一曲《最炫民族风》;登上奥运领奖台,姑娘们一起用“抖腿”表达着兴奋之情。这些鲜活的细节,呈现着一支有血有肉的女排。

私底下,郎平习惯称呼队员们“孩子”,对于年轻人的想法,她尽量去理解和包容。人性化的管理,让新一届女排变得真实、开放起来。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礼上,郎导带着姑娘们穿上晚礼服,漂漂亮亮地一起自拍。奥运备战期间,女排还抽空参与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

“我们以前习惯了一种概念:必须得胜、必须拿冠军——那时候,我的生活中只有排球,球弄不好,生活就没有光彩。”郎平曾在文章中如此回忆。在她的引导下,女排姑娘们改变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对排球的认知、看问题的视野、做人的态度。站在一个新的定位,她们能更自如、更自信地从事这项运动。

如今,朱婷已赴世界顶级的土耳其联赛征战,这对她是极有价值的锤炼。能做到这一点,多亏郎平的牵线运作,她希望弟子们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增长见识与能力。没有人比郎平更能体会,拥有什么样的排球智慧,决定着一个人、一支队伍能走多远。

当鲜花、掌声与热潮渐渐散去,中国女排终将回归原来的轨道。这些年轻姑娘,与平常的时尚女孩并无二致,因为排球,她们承受着艰苦训练与枯燥生活。但身在这个光荣的集体,她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那么值得。

有人问,现在提“女排精神”是不是过时了?其实,“女排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那些困境中的坚守与奋起、敢担当的责任感、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不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力量吗?“你们要记得,拼搏的人生没有终点。”里约奥运周期的最后一次队会,郎平的寄语激励着中国女排继续前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