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丝路新语”

2017-04-14 07:11   新华网  

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 王婧)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他曾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原则、理念和方案。

——在强调合作共赢时,习近平多次运用打比方的手法,阐明“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2016年1月,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提到:“‘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我们欢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实现双方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

同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表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在论及丝路精神时,习近平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他还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

——在回应外界的一些关注时,习近平于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时引用中国古代圣贤孟子的话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强调,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在回顾丝绸之路的历史时,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用极富诗意和感情的语言描绘道: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

2016年开启中东之行时,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文明远行并拥抱,两国人民远行并交好。正如萨迪在诗中写道,‘久远,方值得留恋’。”

“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引用于右任的这一名句,阐述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引出“一带一路”建设贯穿始终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如今,像“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这样的承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得到兑现。截至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朋友圈,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在今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将共同谋划“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