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在随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集中回答了中外媒体提问。
作为两会“压轴大戏”,历年的总理记者会都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从2013年“首秀”到今年,李克强已经在全国两会上举行了5场总理记者会。在这5场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一共回答了多少问题?媒体最关注哪些问题?面对这些“高频题”,总理每次都如何作答?
国是直通车对这5场总理记者会进行了梳理,关于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此文中找到答案。
记者 盛佳鹏 摄
总理回答了多少次提问?
本届政府的5场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一共回答了79次提问,今年记者会提问次数最多。
国是直通车 储倩制图
在这79次提问中,涉及经济、改革、民生、外交等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外交类提问最热门,环保、反腐问题也受媒体青睐。
记者每年最关注哪些话题?
国是直通车 储倩制图
将最近五年出现在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的话题对比后不难发现,简政放权、反腐、中美关系、两岸关系、环境保护、对港政策、经济增速是总理记者会上的“高频题”。
其中,简政放权、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对港政策是这五年来总理记者会的“必答题”。反腐和环保话题在前三年的记者会上都出现过,今年环保话题又重新回到记者的“提问单”上。经济增速是最近四年媒体都会关注的话题。此外,在今天的总理记者会上,就业的话题出现了两次。
面对这些“高频题”,总理每年都怎么答?
简政放权:
2013年: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2014年:去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2015年: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本届政府两年内很大力气完成了当初提出的五年内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
2016年:三年前我曾经明确表示过,本届政府减少审批事项要达到三分之一,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2017年:简政放权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的确已经完成了本届政府成立之初确定的任务;要向依法依规的市场主体发出“前行、前行、再前行”的信号;向依靠劳动创业创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绿灯;对那些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就要及时亮出黄牌,甚至出红牌罚他下场。
中美关系:
2013年:我不否认中美之间有分歧,但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就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
2014年:粗略算的话,每一个工作小时,中美之间可能有1亿元的生意已经做成了。中美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是远远大于分歧。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2015年:中美关系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中美之间有分歧,但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我们正在推进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谈判会有个过程,但它向中美、向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就是中美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这个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会更沉更稳。
2016年:不管花落谁家,最后谁当总统,我相信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中美建交几十年了,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但是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趋势。
2017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不是风云变幻能够动摇的,也动摇不得;我们不希望看到打贸易战,贸易战带不来贸易公平,而且双方都受损;中方希望,中美关系不管有什么样的坎坷,还是要向前走、向好处走。
两岸关系:
2013年:新一届政府将会履行上届政府所做的承诺,并且要努力寻求合作的新的推动支点。在推动大陆进一步开放和发展当中,会更多地考虑台胞的福祉和利益,我们愿意与台湾共享发展的机遇。
2014年:去年两岸的媒体共同把“进”字作为两岸年度汉字。这个字可以说反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两岸民众的期待。我也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两岸关系有新的进展,再进一步。
2015年:大陆将会继续维护台资企业和台商的合法权益,保持对他们的合理优惠政策。而且在对外开放中,我们会先一步对台湾开放,或者说对台湾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会更大一些。
2016年:我们明确对台湾投资企业已有的优惠政策不得改变,要给定心丸;要保持两岸的和平发展,基石还是“九二共识”。只要遵循这一政治基础,大家都认同属于一个中国,可以说什么问题都好谈。
2017年:每年大概有500万台湾同胞往返于大陆和岛内。我们会出台更多政策让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创业、工作、生活,享受一家人的便利条件。我们会继续提供优惠,让台商、台湾同胞和大陆一起共享发展的机遇,终归我们是一家人。
对港政策:
2013年:我记得前年到香港访问,宣布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繁荣,推动两地深化合作的一系列政策,你把它比喻为“大礼包”倒是很形象。不过这个“大礼包”的干货要一个一个地打开,才能用好、用足,还需要两地共同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中央政府会尽力去推进。
2014年: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也会继续支持香港。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专业优势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
2015年:有人担心中央政府会不会收紧对香港的政策,这个是不必要的;中央政府会继续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
2016年:要是再有人问你香港怎么了,我建议你回答:香港会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只要是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增进香港民众福祉,特区政府提出来的事,中央政府都会全力支持。我对香港的前景看好。
2017年:支持香港发展,中央政府会不断地加大力度,会继续出台许多有利于香港发展、有利于内地和香港合作的举措;我们准备今年在香港和内地试行“债券通”,也就是说允许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的债券,这是第一次。
媒体提问哪家强?
总理记者会不仅是每年全国两会的“压轴大戏”,也是中外媒体的“新闻大战”。
有意思的是,这五场总理记者会的首个提问机会都被外媒“抢”走。
2013年第一问: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4年第一问:马航飞机失联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2015年第一问: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英国《金融时报》)
2016年第一问: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英国路透社)
2017年第一问:中美关系发展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是李克强出任总理后的记者会“首秀”,在当时的总理记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的总共有11位记者,其中5位来自大陆媒体,2次机会由港台媒体取得,外国媒体则得到了4次机会。
据统计,自1998年至2013年这16场总理记者会中,在2013年的这场总理记者会上,中国媒体的提问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外国媒体。
“国是直通车”梳理对比后发现,这5场总理记者会时长都在2小时左右,时间较长的是2017年记者会,总时长约2小时15分钟。时间较短的是2013年记者会,总时长为1小时47分钟。
这五年来,总理在记者会上留下的“强”音不仅体现在回答记者提问上,还在于记者会结束时的巧妙收场。
2013年,李克强总理用“刚才主持人又向我‘示表’了”来提醒媒体此次记者会已经到了尾声;2014年,总理以“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民是众的意思,大家不能挨饿”结束了记者会。当2016年记者会结束时,总理表示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回答,“顾此就会失彼,希望明年再见”。
2013年总理记者会上还有一个小亮点,当时有记者请李克强总理谈谈他的个人情怀,总理说:在我个人的经历中,从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文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