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塆四博士 双河镇官冲村把读书刻进DNA

2025-09-10 17:13   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芬芬、李璐、蔡梦竹、李含嫣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21_467_26.jpg



当“教育内卷”“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加剧社会焦虑时,双河镇官冲村的一个小塆落,却以独特的“官冲现象”呈现了另一种可能。这里用一份“铁了心”的坚持,一段“慢下来”的等待和一片“共育林”的沃土,培育出多位博士,让崇学、尚学、敬学成为这片土地最深厚的底蕴。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4_459_26.jpg



官冲村,村名源于历史上辈出的仁人志士。如今,村里读书之风依然兴盛,其中的典范便是夏正远。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20_466_26.jpg



夏正远1962年出生于官冲村,曾赴美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深造,在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50余篇,主持多项医学课题,入选2021年斯坦福全球2%顶尖科学家名单,现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8_464_26.jpg




“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他从小都听话刻苦,从不玩,冷了也学,一个电炉子,一个草帽灯,总得来说比较刻苦。”83岁的夏兰英回忆起大儿子在家心无旁骛学习的时光。


夏正远自称并非天才,他认为成功离不开超乎常人的勤奋。1979年他顺利考取了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医疗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双河卫生院工作。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利用一切休息时间继续苦读。


“他吃穿从不讲究,在学习方面舍得花钱。他觉得家里很穷,只有努力学习才有出路。”夏正远的母亲仍记得很清楚,儿子的工资,多半用于购买学习资料,休息时间都在伏案学习。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9_465_26.jpg



凭借不懈努力,夏正远于1988年考入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药理学(麻醉系);2001年远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麻醉学与药理学及治疗学,最终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从小镇一步步走向世界,夏正远的奋斗之路,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5_461_26.jpg



在官冲,夏正远的故事被口耳相传,成为激励学子们的“活教材”,崇文重教已成为刻进村庄骨子里的基因,成为大家的共识。世代相传的向学之风,让村民们无论条件再苦,也格外支持孩子读书。仅夏正远成长的“杜家塆”,37户人家里,就走出了4名医学博士,4名研究生和20多名大学生。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4_460_26.jpg



近年来,官冲精心将“杜家塆”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博士塆”,崇学、尚学、敬学的风气,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也成为了官冲村独特的治理智慧。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7_463_26.jpg



更难能可贵的是,夏正远始终心系桑梓。他多次回到官冲村,兴建博士站教研实践基地,通过实际行动反哺家乡。每次回乡,他总会抽空指导前来请教的学子,倾囊相授自己的求学与科研经验。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16_462_26.jpg



2023年,他先后邀请荆门市麻醉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成员和十多名医学博士齐聚官冲村,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让这个宁静的村庄回荡起学术交流的声音。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22_469_26.jpg



“我看到他现在搞得还可以,上级领导都还蛮支持他、帮助他,我感觉蛮高兴。”夏兰英老人欣慰地说,“希望他进一步把博士塆建设好,多回来把周围的小孩们带动多学习,农村孩子,只有学习才有出路。”


微信图片_20250910095323_470_26.jpg


“我们与夏正远博士共同打造‘博士塆’党建品牌,旨在为学子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用知识改变命运,待他们学成归来为家乡贡献力量。同时,鼓励村民保障子女教育,引导学子以夏博士为榜样奋发读书,为家乡增光、为父母争气。更重要的是借助夏博士的资源共同注册‘博士塆’商标,推动农副产品销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谈及村庄未来规划,双河镇官冲村党总支书记夏邦兴充满信心。



◆ 记者 | 吴芬芬 李璐 蔡梦竹 李含嫣

◆ 编辑 | 邹  冲

◆ 审核 | 杨江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