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钟祥:特校教师“特”在哪?

2025-09-10 13:28  







前言




在钟祥城北的皇庄南路22号,坐落着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是钟祥唯一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专门招收残疾儿童。


学校规模虽小,仅有130多名在校生、14个教学班,却早已享誉荆楚。这里不仅走出了荣获“荆楚楷模2022年度人物”的教师团队,还得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的亲笔题词“春风化雨,特教培英”。


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探寻它究竟“特”在何处?
















01

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把手伸进洞里,不对,是那只手。”在老师“慢慢来”的鼓励下,8岁的小蕾笨拙地穿上写着名字的小马甲。


这是钟祥特校培智一年级的教室,班主任李文哲正在给10名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在这里,孩子们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开始体会分离,也开始学会独立,迈出成长的第一步。


但第一步,也总是最难的一步。家长们刚被“请”出教室,自闭症患儿小睿就哭闹起来,多动症的小远也坐不住了,小胖墩辰辰赖在地上堵着大门,“唐宝宝”小婷一遍遍地撕扯着讲台上的卷纸,教室瞬间变成“战场”。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安抚一个不停哭闹的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一群心智只有两三岁的残疾孩子。


“要让孩子们听话,除了耐心,没有别的办法。”李老师一边想办法哄娃,一边把孩子们排成长队。


排队是孩子们要学习的第一项集体活动,普通孩子几句话就能学会的事,他们要反反复复练习一周才能记住。“在特殊教育学校,没有耐心是一天也呆不下去的。”


排好队的孩子们慢慢地“挪”出教室,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认识校园、学习使用厕所、参观操场和食堂……


在这些表情或漠然或烦躁的孩子里,只有小远显得格外兴奋,亮晶晶的眼睛打量着身边的一切,清瘦的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孩子很爱笑,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个重度癫痫的二妹和一岁多的小妹。”望着小远蹦蹦跳跳的身影,负责招生工作的副校长郭小洁眼神里满是疼惜,“来这里的孩子,大多家境贫寒,还总是被歧视、被孤立。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因为这里的孩子太需要爱了!”


没有崭新的课本,没有精彩的课件,也没有响亮的口号。特别的开学第一课,孩子们的眼里都是老师弯腰的身影,耳边都是温柔的话语。





02

特别的校园



走进特校教室,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宽敞,每个班只有十个孩子。今年新学期,所有教室都加装了安静角,孩子们情绪低落时,可以随时在这里独处。如果负面情绪无法排解,还可以去宣泄室,击打沙包或者大声呐喊释放压力。


感统训练室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悬挂在空中的摇篮随风摇晃,一整面墙的攀爬架和滑梯连在一起,五颜六色的平衡木、跳圈以及各种训练教具散落在防摔垫上,就像一个小型游乐园。“光这个训练室,我们投入了50多万元。”


和普校不同,特校学生每天下午要学习特殊的校本课程。低年级有感练训练、生活实践、艺术课等,帮助他们打好成长基础。高年级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智力发展水平,开设美工、茶艺、烘焙、美发、干洗等技能课程。



“如果说,上帝给残疾孩子关上了一道门,我们就是要想办法,帮他们打开一扇窗。”31年的朝夕相处,特校校长魏海霞最有体会,残疾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期待。


从1994年成立以来,钟祥特校累计招收听障、视障、智障等残疾学生500余人。其中,有40余人参加国家、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奖,55人经高中接力考入大学,12人利用所学技能成功创业,128人进入深圳富士康、长沙蓝思科技等名企工作。他们用汗水改写命运,用拼搏实现逆袭,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幸福生活。


这份教育奇迹的背后,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爱心浇灌。


2012年,“何蕾爱心希望学校”钟祥市特校挂牌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希望学校的特校。多年来,“何蕾爱心基金”向该校累计捐款170余万元。





03

特别的爱




“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舞蹈室里,音乐老师柯盼正带着4名聋哑孩子排练。因为听力残疾,孩子们对节奏没有概念,每一个动作,柯老师都要手把手示范数百遍。长时间跪地指导,让她的膝盖磨破渗血,连走路都困难。


有人不解,让聋哑孩子学习舞蹈,有意义吗?


“当然有!舞蹈让他们发现更好的自己,也点燃了他们站上舞台的梦想。”


或许,金灿灿的奖牌才更有说服力。特校学生捧回了黄鹤美育节一等奖,也荣获过湖北省第九届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一等奖。学生杨凡登上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祝家周多次夺得全运会及省运会冠军,入选湖北省残疾人运动队,3次被授予全国体育道德风尚奖。截至目前,特校学生在国家、省、市运动会上取得了48金、34银、25铜的骄人成绩。


在这里,有些声音无需言说,有些飞翔无需翅膀,有些真爱从不计较,有些深情从未改变。


从1996年起,学校所有老师坚持每月从工资中挤出10元钱,成立“扶残助学基金”。


教学之余,三任校长苦寻“门路”、四处“化缘”,共创收、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早在2007年,他们率先在全省实现生活、住宿、校服、学习用品及交通费“五费”全免,没有一个残疾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为了让无法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孩子也能接受教育,2017年起,钟祥市特校开始送教上门,教师全员参与。最远的家庭在大山深处,单程有70多公里,老师们克服各种困难,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仅2024年,该校就派出30余名教师,每月利用休假时间,义务为全市14名重度残疾孩子送教372个课时,累计送教路程达1万多公里。


31年寒来暑往,特校教师坚守着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常,把特别的“爱”写在漫长的时光里。














END




一审:刘冰洋
二审:袁李娜
三审:范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