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部素质提升年 | 数虫——荆门植保人深入田间为农业生产提供预测预报纪实

2025-08-07 16:28  

阅读提示:多年来,荆门植保人扎根田间,采取人工加科技的手段,实现田间病虫害监测预报,推动防治措施落实落地,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风在变,雨在变,气候在变,虫子的迁飞、成长环境也正在随之发生改变。


褐飞虱、白背飞虱是稻田主要迁飞性害虫,统称为稻飞虱。每年春、夏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推进而逐代逐区向北迁移。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是我国和多个亚洲国家当前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之一。


水稻是它唯一的“口粮”。当华南早稻收获,它便要寻找新的觅食之所。


图片

值保工作人员在田间查虫


起飞,升空,跃身至天幕,乘风而上,一路向北。风力强劲时,不需一天,便可从两广抵达长江中游地区。


此时,荆门,高温高湿,本地成虫也在逐渐成长。一代二化螟蛾峰已过,二代二化螟正是防治关键期,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还在陆续迁入……田间用于诱虫的测报灯已经点亮60天。


数虫,早已开始。

3026e8726e1e361b049ee3dc49e55b1c.gif

到一线去,

才能早发现、早防治


“这是稻飞虱,田间已经见虫了,雌的。”“把叶子展开就能看见虫子,应该是稻纵卷叶螟。”


一片从水稻植株上揪下来的叶片出现在眼前。记者还没把叶子完全展开,连道悦已经确认了虫子的类别甚至雌雄。


作为在植保这行干了44年,已经退休的专家,病虫害测报是连道悦以前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田间查虫,便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


图片

连道悦拿着塑料盆在田间查虫


“早发现,早防治,效果才好。”一早下田,连道悦戴着草帽,穿着长袖衣服、胶鞋,拿着塑料盆在水稻田里缓慢地行走,时不时弯下腰用手去拍一拍,把虫从水稻上拍下,拍到盘子里面一起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


图片

连道悦在本子上记录结果


连道悦印象最深的一次数虫经历还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荆门稻飞虱大暴发。


“虫子大片大片地飞,有的田块已经出现了‘冒穿’,看着心里是真着急。”连道悦口中的“冒穿”,是水稻因虫害而逐步产生并扩大的枯死团,“枯死、倒掉,远远望过去,就像被火烧过一样”。


图片

2006年稻飞虱大暴发(左图:灯下稻飞虱  右图:危害状


连道悦说,在农业生产中,数虫的主要目的是给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回想起当年稻飞虱暴发,其实很早就有苗头。


当年连道悦作为农业专家被派到农业生产企业里常驻指导生产。


“当时新品种的试验田不多,我几乎每天都去田里看,所以发现得早。”连道悦说,当时在田间就发现,短翅稻飞虱的比例特别高。


转换翅型长短,是稻飞虱为了生存进化出的本领。水稻营养状况不好时,稻飞虱会生长出可以远距离飞行的长翅,为迁飞觅食做好准备。而当水稻营养状况好时,它们则会长出不需要飞行的短翅,就地贪婪进食,疯狂繁殖。


按照多年经验,连道悦意识到,虫量或将飙升。抓紧防治,企业开会、到周边村里指导防治,同时把情况上报到植保部门。随后植保部门也结合观测到的情况下发了“病虫情报”,提醒各地重视稻飞虱的防治。


图片

工作人员监测田间病虫害情况


然而,一份份情报、一次次会议还是未能把虫害消灭在萌芽中。“一方面是虫害比我们预想的严重。另一方面这是稻飞虱在荆门首次大暴发,很多村民认识不够,防治滞后。”连道悦说。


尽管稻飞虱给当年水稻生产带来了影响,但连道悦重点指导的农业生产企业试验田和周边村的水稻保住了。


也是从那一年,连道悦真正认识到早发现、早防治才能有效助力农业生产。


2022年,连道悦退休后并没有在家休息,而是成了市植保站的“编外人员”。


植保工作比较专业,需反复实践和认识,站里年轻同志经验不足,一个视频电话,连道悦会在电话一端仔仔细细教;水稻生产关键节点,要扩展田间调查面积,他带着惯用的草帽、胶鞋和盆子准时出现在田间,与在职的同志们一起,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在田间数虫……


退休还义务帮忙,连道悦和市植保系统的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在田间。仅上半年,全市植保部门就印发《病虫情报》34期、《指导意见》73.6万份,为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

3026e8726e1e361b049ee3dc49e55b1c.gif

防治办法要落实落地


“陈专家,你教我防治的效果不错,我田里的小麦长得特别好,你有时间来看看。”5月,京山市一位种植大户的一通电话,让市植保站高级农艺师陈雁的心踏实不少。


毕业就进农业系统搞植保,算起来陈雁已工作了35年。


“刚进植保站,就被打击了。”陈雁笑着说,同事带她下乡时,发现一块水稻田发黄。看长势、问情况,在她还是一头雾水的时候,同事指出了问题——除草剂使用不当,随即“开了方子”。


2周后,水稻植株返青。看着连连道谢的种植户,陈雁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更好为农民服务。


之后的岁月里,陈雁的身影一直在田间活跃。只要田间有作物,她就要提早下田查虫量、看病害面积。包里常备着帽子、套鞋、盆子、调查本,可这些根本抵挡不了热辣的阳光、叮人的蚊虫和冬天的冷风。


“我们要掌握最新的田间资料,才能作出科学判断,发出病虫害防治预报,指导种植户打好防疫战,取得丰收!”陈雁说。


拍虫、数虫、汇集、测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项项工作逐渐上手。测报有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指导种植户防治,让防治措施落实下去。


这成了陈雁另一项重要工作。“再精准的测报,都要落实到防治上。”她说。


之后她的包里又多了几样东西:短期田间病虫害防治资料、主要病虫害防治资料等。


种植户的反应有时会滞后和错位。陈雁说,比如头一年田间哪种病虫害重,待到次年,虽然监测数据显示已不严重,但有些种植户还是会早早下了猛药。“还是得多下田,多跟种植户沟通。反复几次以后,看到专业测报的作用,尤其是种植大户,慢慢就会特别相信你。”


今年2月以来,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成立多个专班前往各乡镇指导“两夏”生产工作,并召开了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现场会、举办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油菜产业培训班,推进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全市植保系统则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短信、横幅、标语、村委电子显示屏等,广泛宣传病虫防控要点。仅上半年,全市农业植保系统就累计派出指导组52次,对各县(市、区)及乡镇进行“两夏”病虫害防控指导,组织市、县、镇三级专业技术人员460人次参与技术指导,培训种植大户900余人次,编辑病虫防控视频5个。


防治办法落实落地后,效果非常明显。仅今年,我市夏粮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总产41.39万吨,单产222.13公斤,同比分别增1.93%、1.70%;夏油总产、单产分别为39.58万吨、171公斤,同比分别增3.39%、3.54%,实现总产、单产双增长。

3026e8726e1e361b049ee3dc49e55b1c.gif

互补,才能建起防护网


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有雨。没有迟疑,市植保站副站长姬攀攀与同事驱车到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荆寨村收虫。


图片

姬攀攀和同事将虫情测报灯内收集的虫子装袋


一块水稻田旁,一台虫情测报灯隐在灌木丛中。“我们常规是7天收集一次,诱集的蛾子会自动按天分装。”姬攀攀告诉记者,“这台装置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根据预设的时间自动运行,完成诱虫、杀虫、收集等作业,高峰时候一袋里面各种虫子好几千头,一下子倒出来,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几千头,总不能一只一只数吧?”


“那肯定不是,虫子还没数清楚,人先‘疯’了。”


但数虫,并不是机械地计数。


图片

姬攀攀将收集的虫子进行分类


姬攀攀说,在虫量庞大时,要先将虫子分成几等份,随机选取其中一份。一方面要数出总数,另一方面还要将虫子分类统计。比如二化螟有多少头,稻纵卷叶螟有多少头。有时候每一种虫子里面还要分雌雄和不同的发育阶段。


到今年,姬攀攀已经在植保站工作了整整3年。她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下田数虫的场景。虽然书本知识印在脑海里,但面对实物时,总觉得对不上。“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候,就只有固定的几种虫,对着书上写的特征看,肯定都符合。下到大田,各种各样的虫子混在一起,翅膀、触角上有些细小的差别,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听着名字就知道很像,开始是真的不敢认。是吗?不是吧?好像是吧?就是这种感觉。”姬攀攀说,花了好长时间她才有把握确定谁是谁。


图片

姬攀攀向记者介绍日常的工作情况


除了虫,对她来说第二难的是环境。为了防晒,她穿着长袖长裤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可几个小时下来,防晒服里的T恤往往被汗水湿透,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最热的时候,农民都不下田了,但我们一呆就是一天,不然具体数据从哪里来?”姬攀攀说。


对于植保人来说,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书本、实验室到农田的过程。


“有了一些科技手段后,是不是就不用在田间这么辛苦?”记者问道。


“与以前相比,现在监测手段更丰富,我们采用虫情测报灯+人工调查+物联网监测三验证模式,精准测报。”姬攀攀说。


图片

荆门市植物保护站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


目前,荆门市已建成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4个,人工与科技手段的互补,保持了测报的准确。现在我市田间病虫害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了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


8月,田间病虫害将进入防治关键时期。夏日傍晚,太阳隐退到山的另一边,连道悦、陈雁、姬攀攀带着一身汗水回到办公室,冷冻虫子、结果汇总、记录在册……


而明天又是新一轮的田间——数虫。










荆门九派通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张新林),图片来源:杜悠民、荆门市植物保护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