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溪镇百子堂——一座古学堂的红色记忆

2025-07-23 18:41  





阅读提示:在东宝区栗溪镇,有一座始建于明朝末年的学堂——百子堂。这座曾培养众多学子的学堂,在抗战烽火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处地下联络中心,如今又成为党史教育基地,见证着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百子堂旧址位于东宝区栗溪镇百子堂社区。古树环抱间,青砖灰瓦与雕梁画栋相映成趣。


栗溪镇百子堂的主体结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百子堂的主体结构(大图)。”东宝区栗溪镇政府党委委员章春梅向记者介绍,厅堂门前两头石狮威风凛凛,堂顶盘踞着两条青龙,一条向东迎接旭日,一条向西目送夕阳。走进堂内,长约18米、宽约10米的空间显得格外开阔,四周褐色的金属栏杆和20根立柱撑起的回廊,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栗溪镇百子堂政治生活馆


“这里最初是明朝末年一位杨姓秀才创办的学堂。”章春梅介绍,当时山区没有学堂,孩子们要到百里之外读书。杨秀才就在家人支持下建起了这座学堂,因初招学童百余名,故取名“百子堂”。


栗溪镇百子堂全景


这座原本用于启蒙教育的学堂,在民族危亡之际,悄然转变了角色。1939年冬,一个寒冷的夜晚,共产党人张葆仁和当地民主进步人士刘文轩在百子堂内低声交谈。当时,我党设在子陵铺镇南桥的荆北联络站——立达小学已引起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怀疑,处境危险。刘文轩提议将联络站转移到相对隐蔽的栗溪山区,并慷慨解囊提供资助。


“就是在这个房间里,革命的火种完成了传递。”章春梅指着厅堂中央说道。从此,百子堂改名为“立达小学”,表面上是一所普通私塾,实则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中心。共产党员刘真、张清华等人曾先后来到这里,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漫步在百子堂的回廊上,记者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雕刻着各式龙纹的横梁。这些精美的木雕见证了当年地下党员们在此秘密接头、传递情报的紧张时刻。据史料记载,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座看似平静的学堂里秘密举行。中共鄂西北区委的各项指令,从这里传往钟祥、京山、远安、南漳及荆门各地的地下党组织。


栗溪镇百子堂内部展示


“这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章春梅指着墙上的一排照片说。章惠民、胡传汉、叶云、王展……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热血青年的成长故事。他们在这座隐蔽的学堂里接受革命教育,然后奔赴抗日战场,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穿过主体建筑,新建的政治生活馆(小图)以六大板块全方位展现了栗溪镇的红色底蕴。在“红色栗溪”展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伏隆砦保卫战的惨烈场景:1931年秋,红三军第九师师长段德昌北上到仙居,将师政治部设在仙居老街,派50余名红军战士驻守伏隆砦(今栗溪镇裴山村裴山西侧)。不料被恶霸流氓偷袭,终因敌众我寡被攻破。10多位红军战士冲出重围,赶往仙居向师部报告情况。段德昌派兵截杀,给敌人以重创。


栗溪镇百子堂内部展示


站在誓词广场仰望,百子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985年,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的百子堂得以重修,除了再现“雕梁画栋、古杉参天”的古风古韵外,更成为了党史教育的重要基地。1990年4月5日,省政协原副主席谢威欣然题写了“百子堂亭”堂匾。2006年5月,百子堂被东宝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每年都有许多机关单位、学校师生来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章春梅介绍,2023年,当地政府硬化了参观场地,新增了誓词广场,使百子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离开前,记者再次回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从明朝的启蒙学堂,到抗战时期的地下联络站,再到如今的红色教育基地,百子堂的角色几经变迁,但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英勇斗争,也见证了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娇 图片来源荆门市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刘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