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钟祥市洋梓镇胡畈村的山岗上,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小番茄,红的、绿的,宛如宝石般挂满枝头。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就是钟祥市常含芳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吕兵,花费十多年心血打造的“番茄王国”。
从最初的4亩低产田到如今的200亩现代化大棚,从零售摆摊到销往全国市场,吕兵用智慧和汗水,不仅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2013年,吕兵结束了在日本3年的务工生涯,带着攒下的40万元回到家乡。在家人的支持下,吕兵承包了4亩位于山岗上的低产田,搭起了6个塑料大棚,采用温室种植、滴灌技术、有机肥料等,开始尝试种蔬菜。刚开始,对于市场不太了解,吕兵摸索着种过黄瓜、花菜、西兰花、西红柿等。
那时,到了蔬菜采收的时节,吕兵和爱人常含芳需要半夜起来开车拉着菜进城。他们先到蔬菜批发市场售卖,再到路边叫卖,由于是有机蔬菜,施的是农家肥,也没有打农药,顾客品尝过后,都愿意回购。
忙碌了好一阵,吕兵静下心来思考,6个大棚,几万斤蔬菜,一斤一斤地卖肯定不行,他开始探索着将蔬菜批发销售。渐渐地,他的蔬菜从零售转为供应超市和农贸市场,销量越来越好,吕兵越干越来劲。通过多次出去考察,走遍全国市场调研,他选择了种植番茄,主要种植口感性西红柿及黄色、粉红色、绿色圣女果4个品种。
2018年冬,吕兵共流转了近50亩低产田用来扩建大棚。本以为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大棚会为枯山岗增添无穷活力,却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风雪毁坏了十多个棚。
眼看着呵护备至的大棚垮塌在眼前,已经开花结果的西红柿苗暴露在寒风中,吕兵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垮塌的大棚重新搭建起来,及时挽救了一部分植株。对于无法挽救的,就迅速联系山东蔬菜基地补购幼苗。
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吕兵反而越挫越勇。2019年,吕兵成立了钟祥市常含芳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并成功注册“蔬芳岩”商标。
“我们现在可以保证不用科技与狠活,尽量少用农药让番茄自然生长,让它原始的风味和小时候那种味道呈现出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来,吕兵一直潜心钻研。使用生物有机肥、芝麻饼和菜籽饼等让番茄增强口感、提升品质;采用轮作方式,提高产量;改善大棚周边环境减少植株病虫害,尽量不使用农药;使用熊蜂给番茄授粉,提高产量,完善果型;每年都外出学习一个月,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他恨不得住在大棚里,哪怕是有事外出,半夜回家也会拿着电筒去棚里看一看。”吕兵的爱人常含芳说,吕兵的敬业精神令她敬佩。
做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多年来,吕兵沉浸在热爱的种植领域,不断提升番茄品质,获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如今,吕兵种植的番茄不仅在本地超市供不应求,还销到了武汉、襄阳、宜昌、荆州以及深圳、北京等城市,年产值约150万元。
在吕兵的创业路上,钟祥市人社部门一直在关注。人社部门主动上门宣传创业扶持政策,为吕兵提供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帮助他扩大种植规模。此外,还积极向上推荐,2024年常含芳家庭种植农场被评为“湖北省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并奖励10万元资金,进一步提升了农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23年投产双层棉被棚,2024年投产双层内棉被棚,2025年投产现代化土墙棚……多年来,吕兵不断探索用科技手段,提升管护效能。他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共流转了200多亩土地,陆续建造了150个大棚。今年,他计划继续投产20亩田的大棚,逐步实现全程智能化管护。
吕兵创办的农场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收益,还通过吸纳务工、土地流转的方式,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除去关棚时间,在吕兵的农场,从每年10月初到次年5月底,每天都固定有10余人务工,高峰期时每天需要30多人。
“我快60岁了,我们村跟我一样在这干活的有10几个人。离家近,干活轻松,还能兼顾着家里,特别开心。”洋梓镇胡畈村村民付细英边分拣番茄边介绍道。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记者:吴芬芬 李璐 蔡梦竹
编辑:周霵
审核: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