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地名故事】(第二期)溶洞奇观黄仙洞

©原创   2024-08-13 15:11  


黄仙洞,又名黄泉洞,俗称黄金洞,是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为国家4A景区,距钟祥郢中城区60余公里。

黄仙洞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宋元交替的特殊年代,黄仙洞作为随州州治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五记载:“黄仙洞山,在钟祥县东北一百里,相传黄石公憩此,因名。有龙潭深不可测,一名黄泉洞山,即敖水发源处。”关于黄仙是谁的问题,历史上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汉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留侯张良的老师黄石公。清康熙年间大洪山人周之季《黄仙洞》诗就持这种看法,诗云:“残碑鸟道引清泉,古寺钟声落晚烟。圯上老人何处去,空遗洞口月孤圆。”张良曾与黄石公相会于下邳的圯水桥上,所以称之为圯上老人,依其诗句判断,这个圯上老人也许真的在黄仙洞修炼过。另一种说法是指一个名叫黄石公的高僧,民国《钟祥县志》记载:“黄石公者,古之高僧,山中水陆寺即其所建水陆道场处,非授书留侯之老人也。”授书老人即圯上老人,留侯即张良。万历四十三年《重修山中水陆寺碑记》也称:“古郢水陆寺者有三,曰上、中、下……征诸文献,古有黄石公者创始斯刹。”

黄仙洞与黄石公有关,就黄仙之本意来讲,应该是指道教神仙。明弘治年间随州知州李充嗣的《黄仙洞》诗也认为,黄仙应该是道士而不是和尚。其诗曰:“肩舆来上翠微巅,欲醉忘形枕石眠。黄石道人寻不见,与谁评语悟真篇。”

明清两代,黄仙洞作为游览胜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到此一游。明成化年间,南京人庄昶有《黄仙洞》诗,赞许隐士生活,“溪有清流木有颠,朝来我饮夜来眠。许由千古将巢父,信史无惭一路编。”清康熙年间本土画家陈鼎也有《黄仙洞》诗,歌颂闲云野鹤式的自由,“礼乐虽成世,云霞别有天。苔碑封鸟篆,脉脉忆黄仙。”咸丰年间刘树声也留有一首《黄仙洞》诗,抒写对战乱的厌恶,“洞府无人识,寻来别有天”,“红尘飞不到,安得吾黄仙?”

200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洞穴协会秘书长宋林华来钟祥考察黄仙洞,认为黄仙洞内景观级别高、品种丰富,有些景观堪称“世界奇观”,甚至发出过“实属罕见,中华一绝”的感叹。目前已探明洞长2200米,最宽处达100米,最狭处不足2米,洞中气势雄伟,景象万千,进洞象入迷宫一般。洞内有五个大厅,可容纳数万人。最特别的是洞中有山,山高100多米,层层“梯田”依山盘旋,如人工修建的那么整齐严谨,堪称“世界之最”。

黄仙洞以大、奇、美著称,古往今来,佛僧道士云集,骚人墨客荟萃,留下了众多的摩崖壁画和碑碣石刻,形成了罕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或有游客即兴为诗:“洞中有洞色斑斓,一步一番奇景观。方过龙潭飞瀑去,即迎琼壁水晶悬。神工镌刻珍禽兽,天斧劈成苍海田。登上云梯寻古道,山翁引我会黄仙。”

顺着路牌的指示,沿着溪流上行,走完洞前长廊,就是黄仙洞口。洞壁有 “天下第一洞” 几个醒目大字,也是游客能看到的第一个景观。洞口呈拱型,洞高 15米,宽24米,由外源水和地下水长期冲蚀而成,属典型的管道型洞穴,可谓是“洞口雄风”,传说此即为黄仙布道之处。

洞顶正上方,有一块奇特的钟乳石,其形状极似一条腾龙,人们叫称这为“黄龙出洞”。据传,洞内溪流中原有一条黄龙,常在此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后来黄仙来此,黄龙闻风而逃,奔湘西而去。再往右上方看,这是黄仙洞的第一个支洞。这个支洞高悬于半空,地势险峻。据当地百姓讲,这个地方是李先念所属部队在此狙击土匪和开展游击活动的地方,至今支洞口还有当年架设机枪的防御工事呢。支洞洞口下方的岩壁上有两排人工斜凿的小孔,插入木柱,铺设木板即可攀援而上。

进得主洞,要只听流水哗哗有声,却不见来水,原来明溪下面还有暗河,洞内有明暗两河也是洞中一绝。溪流蜿蜒曲折,石灰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奇特的洞内石林景观,呈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钟乳石玲珑剔透,随处可见,而且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石针、石矛、石笋、石柱、石塔、石幔、石瀑,诸色杂陈,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澜的壁画,气势恢宏,叹为观止,给人以美感,促人以遐思。游客至此,不禁触景生情,羡天功之造化,叹人力所不及。

沿小溪深入洞里,幽幽的灯光下,景物若隐若现。面前的这个元宝形的石笋,与那衣着不整,玩世不恭的济公和尚极其相似,他悠闲自得的翘者着二郎腿,双手抱着后脑勺,躺在逍遥椅上仰观天景,难怪人们叫它“济公仰天”呢。

前行不远,向左一拐,突然感到豁然开朗,这儿便是有名的黑龙潭。其潭深不可测,上面的石瀑“飞流直下”,使人浮想起李白“银河落九天”意境,产生出“无声胜有声”通感,故而定名为“龙潭飞瀑”。但让人理解不透的是,这里的水位涝不升,旱不落,常年稳定,世所罕见。飞瀑左侧壁下是一脚宽的石坎,过石坎有一小泉,常年流水不断。

进入黄仙洞内第二大厅,那是一个水陆交汇的三角地带,展现在游客眼前的是一块巨大的白色钟乳石形成的双面景观,站在正面看是“双象吸水”,似一头母象带领幼象伸长鼻子到河边吸水,水中倒影形象逼真。前行数步,换一个角度看,又像是“大鹏展翅”,一只大鹏金字雕展开翅膀,似乎要冲天而去,形态栩栩如生。黄仙洞中,移步换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乐无穷。

再往前走是黄仙洞的主大厅,地势高差达 78 米左右。大厅内是童话般的世界,有天堂般的宫殿,也有地狱般的阴森;有缭绕的人间炊烟,也有飘渺的世外仙境,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位仙风鹤骨的道士,盘膝而坐,伸着手臂,好像在默默地为游客指点迷途,这就是景点“仙人指路”。沿着仙人所指方向继续前进,经过连续 30 多米的攀高之后,游客已然大汗淋漓了,那就请休息片刻吧,那里有一个平台正等着您呢。这就是黄仙洞的主大厅,这个大厅之大、之奇,在国内目前已知的溶洞中,可谓名列前矛,我们说黄仙洞“山中有洞,洞中有山”就体现在这里。

歇歇脚再登山,沿途似天堂、似迷宫、似海底、似云外,朴朔迷离,如梦如幻。大洪山有云雾绿茶、葛粉、木耳和香菇这四大名产。眼前所看到的这块巨大的石壁,其形状就像是香菇堆积而成,因而得名“蘑菇金山”。在蘑菇山上有层闪闪发光的小颗粒,溶洞没有开发之前,人们进来探险,发现许多亮晶晶的东西,误以为是金子,这也是把黄仙洞称为黄金洞的原因。其实这些亮晶晶的东西,是在石灰岩的沉积过程中,由于碳酸钙不断析出而形成的方解石结晶。这些结晶颗粒在灯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的光芒。导游笑着告诉游客,可以摸摸这些金蘑菇,带点财气回去。

走上铁梯游道要特别注意安全,铁梯下方是一块面积不大的淤积盆地,游客戏称其为“海底”。由于上部不断有滴水下注,发育成长为灵芝状的石笋,状如观世音菩萨的莲花宝座,上面坐着一个赤身裸体的胖娃娃,恰似神话中的神童哪吒,因此取名为“哪吒重生”。顺着灯光从下往上看,又像走进我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坡”,更有人将其比作唐僧西天取经翻越的火焰山。

经过艰难的攀登,游客来到了大厅的东北部。眼前的这堆石笋,酷似一群猴子,这就是“群猴观海”。说起猴子,人们一定会想起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瞧前面这根矗立的高大的钟乳石柱不正是齐天大圣的金箍棒“定海神针”吗?游客走到这里,不妨回头看看身后山坡上的那两根紧挨着的大石柱,犹如两座宝塔,细看又像两个人物,顶部尖的那根柱子像是戴着头盔、身披铁甲的武将,顶部那根柱子像是戴着乌纱、斯文儒雅的文官,其整体形态又像似战国时期的廉颇和蔺相如,人们便称其为“将相和”。

拾级而上,来到了大厅的顶端,展现在眼前的是蔚为奇观的“海子地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当地人称之为“千丘畈”。这个地方是整个溶洞最具特色的地方,被称为“世界之最”的边石池景观“沧海桑田”!说它是“世界之最”,是因为在全世界所有已探明洞穴中,无论是边石池的面积还是数量,黄仙洞都是位列第一,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黄仙洞是世界奇观的重要依据。它共有 1833 个面积超过 1 平方米的边石池,而总面积竟达到了2万平米!每当丰水期来临,每个边石池里的水都向外溢,刹时间,白波流动玉练铺地;入冬后,水干石枯,这里又仿佛成了沟壑纵横的黄沙石原。游客到此流连忘返,畅怀极目,无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看过了“沧海桑田”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根大柱子,下起底部,上至洞顶,极为粗壮,这也是黄仙洞中气势最为雄伟的钟乳石柱,人们称它为“擎天玉柱”,它也是黄仙洞内最高的钟乳石柱。继续前行,有一个小洞可不能错过,它是黄仙洞中最美的一个支洞,洞中发育了无数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奇观,在各色灯光的照射下,如梦似幻、琦丽无比!进入支洞,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就像儿时玩过的万花筒。到了这里,好像可以让时光倒流,可以重温童年的快乐啊。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无论皇帝老子还是黎民百姓,莫不将小麦稻谷视作养命之宝。欠收就愁眉不展,丰收则喜气洋洋。这里有一尊巨大的钟乳石,正像一座堆满了稻谷的大粮仓。再看洞顶吊着的那根钟乳石,就像一只巨大的玉米棒,人们称它为“玉米王”。抬头看洞顶,那白色的细长钟乳小柱,地质学叫“吊管”,它是钟乳石景观最早发育形态。在灯光的照射下,“吊管”晶莹剔透,加上白色的岩石背景,仿佛进入了北方的冰天雪地,恰似屋檐下悬挂的冰凌,还有那覆满厚厚积雪的屋顶,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天的寒意。

经过一番游览之后,黄石公终于出现了,他在人们的正上方,双手捧握神卷,还在专心致志,研修苦读,充满了一种肃穆与神秘,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数千年前历史长河中。面对着黄石仙翁,还是默默地许一个愿吧,也许有一天,你的愿望能够实现,那时,你可别忘了再来黄仙洞,向黄石仙翁还愿致谢哦。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编辑:周霵

审核:袁李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