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余生别无所求,就是把烈士陵园建好、管好、利用好,让大家多了解先烈事迹,铭记那段历史。”7月1日早上,曾任柴湖镇黎明村党支部书记近40年的万大兴来到五十四烈士陵园,边擦拭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边述说着自己的愿望。
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龄的万大兴,自1983年当选钟祥县人大代表以来,担任过四届县(市)人大代表、九届镇人大代表,是县乡人大工作的“活化石”。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的使命,选民的信任不能辜负。”在38年的人大代表履职岁月里,万大兴领衔提出40多份议案和100多条意见建议,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作风改进等方面贡献了代表智慧。
2021年10月,67岁的万大兴卸任村党支部书记,也不再担任人大代表。闲不下来的他看到位于黎明村的五十四烈士墓一片荒寂,感到十分痛心。“正是54名英烈长眠在这里,才让黎明村成为汉江边的红色热土。”万大兴介绍说,1943年11月,新四军平原独立团与日寇在黎明村与黄岔堤村交界处激战时,因情报失准、装备落后,英勇战斗四个多小时后,除团长彭友德受伤被救出外,剩余54人壮烈牺牲。待日寇撤退,村民们含泪将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建国后,村民们又将烈士的遗骨遗物集中埋葬,修建了一座烈士墓。2018年钟祥市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烈士陵园,并命名为“五十四烈士墓”。
“陵园建成几年来,一直没有专人管护,地面破损、墙体塌裂、杂草丛生,附近村民甚至把这里当成了放牧场、停车场。我从小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感觉不整修就愧对先烈。”万大兴说干就干,拿出自己的7万元养老金,请人帮忙设计方案,重修了入园道路,新建了陵园入口门房、卫生间,栽植了绿化苗木。2022年6月陵园整修完工,面貌焕然一新。
看到前来陵园瞻仰的人越来越多,万大兴欣慰之余,又有了新思路——把陵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经他呼吁和倡议,该镇政府拨付了资金,本村企业家和村民踊跃捐款,短时间内就募集了10余万元,用于在陵园内建纪念碑等设施。修建纪念碑的一个多月里,万大兴每天都全程在现场监督,进料、施工、镶字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随后,又挂牌了“红色教育基地”,制作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等巨幅固定标语。
陵园初具规模,万大兴却更忙碌了,他既是管护员,又是保洁员,还是讲解员。三年来,每逢清明和建党、国庆等重要节日,到陵园祭奠先烈的干部群众、单位职工络绎不绝,就连平日来悼念的人群也是一拨接一拨,每年要接待数千人。万大兴对个人和团队都一视同仁、来者不拒,经常一天内要把那场战斗讲解好几遍。“累是累点,但跟牺牲的先烈比根本不算什么,只怕自己讲的不够好。”为了让讲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他把《钟祥县志》上的相关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还辗转联系上了独立团团长彭友德的儿子,获取了更详实的史料,讲解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讲解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不够直观。我打算走出第三步——还原恢复当年的战斗场面。”万大兴说,复原场景就是打造人物、装备、实景模型,辅以声光电技术,再现新四军平原独立团这场战斗过程,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先烈的艰辛与伟大,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目前市老促会、镇政府已对这一想法有了支持的意向。
做完陵园的例行清洁后,万大兴仰望着高耸的纪念碑,满怀深情地说:“当支部书记是群众的领路人,当人大代表是选民的代言人。现在的愿望是完成三步走计划,当好英烈的守护人。”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通讯员:李军
编辑:周霵
审核:蔡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