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徽同志在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上的讲话

2024-05-23 11:34  

今天是正月初十,首先给同志们拜年,祝大家龙年吉祥、阖家安康!春节期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应对处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续工作,全力做好春节期间值班值守、应急救援、保供保畅、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春运通畅有序,市场供应充足,旅游消费红火,社会大局稳定,全省人民过了一个安定祥和的节日。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尽职尽责,全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迈出坚实步伐。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进中提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分别比全国高2个、1.3个、6.1个、1个百分点;社会大局安定有序,矛盾纠纷化解群众满意率达到91%,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广大党员干部展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在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等五个报告获得全票通过。过去一年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大家都很拼、都很努力、也很辛苦。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诚挚慰问和衷心感谢!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召开省市县三级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刚才,宜昌、十堰、黄冈、省财政厅4家单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这个主题,分别从打造磷化工供应链、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及“双集中”发展、探索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等方面作了发言,谈了工作情况和体会,以及经验和做法。大家讲得都很好,谈的体会都是实践得出的实实在在的感受。会上还印发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供应链平台建设、县城就地城镇化及“双集中”发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大财政建设等试点工作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我也看了,都比较实在,当然很多工作还只是初步的。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路径和方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上来。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深刻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发展目标、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的优化完善和转型升级,做强综合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作用,真正能当支点、挑担子。

二是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鲜明特色。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立足国情省情特征,植根实践沃土,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又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工作,以湖北实践彰显中国特色。

三是深刻领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

四是深刻领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基础优势、成本优势、转型优势,坚定不移扩内需、抓创新、推改革,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国企和民企、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努力创造湖北经验。

五是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振精神状态,增强能力本领,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一仗一仗地打,一关一关地过,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前进道路上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我们一定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思考。我们坚持把湖北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来谋划和考量,深入分析湖北的优势、存在的短板,积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方法、具体路径、具体形式。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要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来看:其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二,城镇化和工业化紧密相联,工业化促进了生产生活聚集,也带来了人口集聚,推动了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又进一步促进了要素集聚,创造了市场需求,为工业化提供了空间依托和增长动力。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超大城市,实质是工业化基础上的城镇化过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其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往往带来农业农村的衰弱,为此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城乡统筹,都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衰败问题。欧洲如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现代化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其四,信息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催化剂,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世界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促进信息化深度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总的来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全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四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没有四化,就没有现代化,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现代化。

二是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特色。

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绿色低碳发展,就其意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都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从人口规模巨大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大,环境容量有限,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如果继续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几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用。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来看,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和资源分布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必须以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来破解要素制约,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绿色低碳发展既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价值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看,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相对不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走不通,必须推进“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从走和平发展道路来看,西方的现代化是靠掠夺世界资源实现的,我们的现代化要依靠自力更生、合作共赢推动发展。因此,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另一方面,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发展历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次发展;我们要用几十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这决定了我国的四化是叠加融合的“并联式”发展模式。从发展理念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割裂式”现代化,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化没有统筹起来考虑;我们以系统观念、统筹方法推进四化,强调四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发展条件看,我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时,要考虑到我国区域自然环境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条件和问题,结合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发展要求看,我们推进现代化的时间高度压缩、规模空间庞大、任务高度叠加、要求多重协调,既决定了我们每个“化”的实现路径与西方国家都是不一样的,也要求我们发挥制度优势,加强多目标统筹,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三是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形式。

首先,流域综合治理是湖北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形式。湖北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水是我省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治荆楚必先治水。做好湖北各项工作,必须从解决好水的问题入手。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可以串联起生产、生活、生态各个要素,串联起上下游、左右岸、岸上岸下各个利益群体。可以说,水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必须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共进。

其次,湖北不仅存在四化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四化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这是我省经济发展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从四化发展不充分看,全省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较大;全省城镇化率为65.47%,低于全国66.16%的平均水平;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四化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不协调不匹配,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我们既要推动“四化”发展,更要在“四化同步发展”上下功夫,在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形式。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个实践体系框架,创造了一些模式和做法。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条路子是符合中央精神、契合湖北实际的,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推进、拓展和完善。

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探索。这几年,我们开展了一些试点,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五个以”。

第一个“以”,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目标是推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一是不能把流域综合治理简单理解为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二是不能把流域综合治理停留在只抓整治、抓保护上。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抓整治、抓保护,但稍一放松就出问题,比如有的湖泊水质出现波动,根子就在于把保护和发展搞成了“两张皮”。三是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就是要从源头做起,把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起来,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形成保护得越好、发展得越好的良性循环。这是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

这两年来,我们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省、市共同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各地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划定了三级、四级流域片区,细化落实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构建省市县统筹、上下一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这是“面”上的工作。二是在荆州、荆门、咸宁、十堰、恩施等5个市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及道路、村庄和城镇,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镇乡村系统治理,努力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目前,试点市州已经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和做法,这是推动“线”上系统治理。三是研究编制三峡(坝区)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试验区规划纲要和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纲要,突出做好重点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第二个“以”,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是搭建供应链体系。主要考虑有三点:一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工厂”,但现在有的西方国家搞“脱钩断链”“平行体系”“小院高墙”,对我国发展安全构成重大挑战。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二是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过去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是以生产定消费;现在主要解决“好不好”问题,要以需求定供给。当前发展中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重要原因在于供需错配和动力转换不够,必须以精准满足需求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新条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为搭建供应链平台“天网”、推动供需对接创造了可能。比如,小米公司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强生产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打造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生态链,形成了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并复制到100多个行业,组织链上企业创造了上百款用户追捧的产品,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这两年,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建设供应链体系的先进经验,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搞清楚、弄明白供应链体系“是什么、怎么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组建楚象、国控、长江汽车、长江船舶、华纺链、磷化工、九州医药等供应链平台企业,并在短期内实现了良好运营。三是出台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指导意见和工作指南。去年10月,我们安排省发改委负责同志就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面向全省范围内作了辅导报告,指导全省结合实际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

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按照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搭建供应链平台。以公有制为基础搭建供应链平台,进一步开放政府资源,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一是企业上平台不得收费,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数据才有效益。二是通过增值服务实现盈利,保障平台运营。三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新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方面,以供应链思维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主体,以“用”为导向搭建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探索创新投入风险政企共担新机制。在武汉试点搭建“安居链”住房供应链平台,集成政府服务,推动供需对接。搭建农业农村供应链平台,打通“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运行堵点,促进农民保收、市场保供。

第三个“以”,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世界城镇化的规律是,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省城镇化仍然蕴含巨大内需潜力和增长空间。

一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传统城镇化路径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40多年,我们主要走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大规模城市建设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过去以房地产为主体以新建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很难继续走下去,必须探索城市更新模式,实现从大规模增量建设为主,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转变。目前,我国有约2亿新市民和年轻人、2亿老旧小区居民、2亿老年人“3个两亿人”的住房需求群体,关键是要通过创新模式把这些需求激发出来。有的地方把老旧小区改造简单变成了政府补助,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旧城更新的模式,在武汉选择若干老旧小区,采取合作化改造的模式,探索政府支持、居民合作组织与市场主体共同实施、金融机构创新模式的城市更新模式。宜昌葛洲坝片区也在探索以合作改造联合社的形式推动危旧房改造。

二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的中国路径。我国约2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到沿海和大城市打工,如我省每个县基本上都有10%的人在外打工,有些更多。这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特有的现象。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一方面,外地返乡人员回到县城生活是大势所趋,可以称作“移城镇化”。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人口回流已成为趋势。从调研情况看,2020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的人口流动出现了转折性变化,返乡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出省打工人口少于在本省打工人口,县域人口减少、县城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回流正处在一个窗口期,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千方百计让更多的湖北人回来,吸引更多的人来湖北干事创业。另一方面,本地的农村居民也在向县城集中。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对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迫切需求,县城已经成为农村人口进城的重要集聚地。这些就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我们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在阳新、石首、京山、嘉鱼、黄梅、仙桃等县市开展推动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试点,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创造条件让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先“安居”再“乐业”。

第四个“以”,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入推进。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这两年来,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做了一些探索实践。第一,在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信息近乎免费,处理信息的知识和方式成为昂贵的资源。如何处理并用好这些信息,首先建设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建平台,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基座,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统一融合、服务统一发布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建机制,深入推进数据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要求,实现建筑物白模精准定位、标准地址治理对齐、“三实”数据关联上图。建标准,制定《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规范》,创新建立21位统一识别代码,赋予各类管理对象数字“身份证”,支撑万物标识互联。第二,出台数化湖北行动方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聚焦经济、社会、政府三大领域,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同时,在智能网联汽车、数智化病理服务等领域做了一些试点工作。

第五个“以”,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将“一盘散沙”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为具有超强组织力的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在城市建立单位体制、在农村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乡基层治理单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城市“单位人”成“社会人”,在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机制已发生了变化,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

我们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一方面,重构城乡社区基本治理单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让干部沉下去,组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成为主体,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夯实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这两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22年8月开始,在全省选取1038个城乡社区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在这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搞活动、堆盆景为主,不少地方把原来的先进典型换个名字、包装一下,“新瓶装旧酒”。第二个阶段,是从2023年4月开始,在全省选取14个县(市、区),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在这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作为一项任务或工程去推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搞活动总结典型经验,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沉下去,没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干部下基层与解决群众诉求仍然是“两张皮”。第三个阶段,是从2023年9月开始,省实践活动专班组建5个工作组,下沉武昌、枝江、大冶、崇阳、黄梅等地的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会同当地开展深化共同缔造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干部真正蹲下去、沉下去了,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二是增进了群众感情、找准了群众需求,通过多轮入户走访,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听到了真实想法;三是发动了群众参与,通过办好实事小事获得群众信任,通过搭建协商共治平台,让群众的事情群众作主、共同出力;四是搭建了组织架构,发挥了群团组织作用,解决了所联系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但这只是几个试点的成效,距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省各地和相关部门要持续用力,确保取得实效。

目前,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五个以”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一是未完成的试点要继续大力推进。各地各部门要深入领会省委省政府工作意图,按照试点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形成经验和模式。二是已经完成的试点要加强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出台指导性工作意见,蹄疾步稳地扩面推广。三是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试点。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里的总体考虑,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大胆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展现更大作为、创造更多经验。

第二个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怎么做

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进。“五个以”已经试点了快两年,各地各部门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二是探索建立省级发展调控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由市县为主体向省市县统筹转变。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自然单元、人文单元,可以更好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省级统筹、省市县联动,具体就是推动“五个一”。

第一个“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定位。2013年,总书记赋予我们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十多年来,全省上下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一个时期以来,发展形势、发展任务、发展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结合主题教育,我们再次对标对表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什么是支点、怎么建支点”,将支点建设进一步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即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国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当前,全省的发展目标定位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下一步,关键是要把这“五个功能定位”贯彻落实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层级、各方面。各地各部门要把自己摆进去,搞清楚“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合实际把“五个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找到方向和重点,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把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以一域之为服务全省大局。

第二个“一”,是建立一个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重点推动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各市县“万马齐奔、各显其能”,有力推动了发展,但也造成了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些领域出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等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与全省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不相一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国土空间布局不协调、不匹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我们建立“一个规划体系”,就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统筹各类规划形成“左右叠加、上下贯通”的规划体系,以“一个规划体系”指导实践、统筹发展,推动各地各部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2022年,省市共同编制实施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去年,我们又研究编制省域战略规划(即《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实化规划纲要,推动“五个功能定位”和发展空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以国土空间布局的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实现全省发展“一盘棋”。目前,省域战略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即将下发征求意见。下一步,省直相关部门要根据省域战略规划要求,加快编制和修订专项规划,没有规划的要加快编制,规划不完善的要加快完善,规划不一致的要加快修改。各市、县要按照省域战略规划,抓紧编制市、县战略规划,负面清单要做实,正面清单特色要更加突出。

第三个“一”,是建设一个管控平台。建设省域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是构建省域规划体系、保障规划实施的基础性平台,也是推动实现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这个平台,一是推动“多规合一”,以战略规划这个“一”为底图,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叠加各部门各行业规划,贯通市县规划,形成全省“一张蓝图”。“多规合一”是一个动态整合的过程,是对各个部门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优化重塑的过程。二是建立全省一盘棋的管控机制,用“一张蓝图”统筹发展,确保重大战略落地、推动重大规划实施、支撑重大项目选址。目前,省域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同时省里已经成立省规划领导小组(下一步将改为省规划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省市县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

第四个“一”,是构建一个动力机制。就是建立以发展为导向、以有效债务为锚定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机制,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动力所在。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本质是债务,利用好金融就是要管理好债务。没有金融体制的创新,就没有现代化发展。过去地方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融资,但现在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一是“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客观上造成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已经不可持续。二是盲目投资拉动发展的模式形成了大量无效、低效投资,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甚至债台高筑,不仅没有很好支撑发展,反而带来沉重包袱。

金融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减少生存风险和跨越时间配置资源促进增长的能力。资本是把社会财富转变为货币表达的投资品。债务是未来收益的贴现,是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花,将分散的钱集中起来花。有投资才有发展,但我们必须加强投资有效性管理,管控无效、低效投资,才能形成有效债务,实现财政、金融、投资的统筹联动。因此,我们要建立以发展为导向、以有效债务为锚定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机制,实现有效债务与有效投资的良性互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增强金融思维和金融工作能力。

2023年以来,我们立足自身实际,坚持防爆雷、控增量、减存量,以化债为切入点,统筹化债和发展,建立债务总账,优化债务期限,调整债务结构,建立资产、资金、资源一体的“一本账”和政府资产负债表“一张表”,制定政府支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在省本级和黄石市本级、恩施市开展大财政建设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要总结行之有效的化债经验,加强债务管理,统筹做好财政、金融、投资工作,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一是盘活国有“三资”,推进大财政建设。要在管好地方债务这个“分子”的同时,做大财政资源这个“分母”,利用“一账一表”成果,将适用于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三资”注入国资平台,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体系,支持供应链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筹集资金、配置资源、做大资产、壮大资本。二是通过有效投资形成有效债务。要实施政府支出正负面清单,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等方面的项目,明确主导方向,建立评价标准,解决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度超前、超规模、超标准“三超”和项目投入低效率、低效益、低效能“三低”等问题。要重点推进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投资项目“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细化项目结算、决算,对投资项目绩效开展项目评价、行业评价和综合评价,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第五个“一”,是健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就是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过去四十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重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

2023年以来,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就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进行研究,审定印发了《湖北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初步建立了更有针对性的“共性+特色”考评框架。一是对接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要求,围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设置共性指标。二是“一市一策”突出特色指标,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推动各市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三是把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相结合,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我们正在按照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各地去年的工作进行考核。这个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下一步,要认真总结考核经验,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落实落细“五个功能定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升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近年来特别是主题教育期间,我们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2022年4月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我们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梳理总结了把握精准要义、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系统观念、运用统筹方法、坚持久久为功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023年4月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时,我们专题学习了“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论述,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023年7月在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我们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掌握群众工作方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市县调研时,我也多次要求大家,厚植家国情怀,把本地本单位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坚持问题导向,把精准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实事求是,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等等。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春节期间,我学习了一份材料,这个材料归纳提炼了毛泽东同志的七条“制胜心法”:一是内因决定论,即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二是两分法,即“两点论”,也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三是两重性,即处理好真老虎和纸老虎的关系问题,面对敌人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四是以久制胜,即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积小胜为大胜。五是总结经验,即坚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场上学会打仗,打一仗、进一步。六是发扬民主,即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政治优势,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凝心聚力。七是改造学习,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学习上的形式主义。这七条“制胜心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做好当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学习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第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遇到问题要立足自身、分析自身优劣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有的地方取得了较好成效,有的地方工作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差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从主观找原因、从自身找差距,立足自身实际,找到自己能够改变的因素、能够做好的事情大胆去做,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外面,把问题归因于外部条件,不能“躺平”,更不能幻想“躺赢”。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学习沿海地区敢闯敢拼、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胆略,大胆闯、大胆试、放手干;对于已经形成试点经验、出台指导意见的各项重点工作,更要抓紧学、抓紧干,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细化举措,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在此基础上将自选动作做出特色。

第二,增强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分析优势和不足、机遇和挑战,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尤其要把握两点,一是正反相生,既要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可能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是过犹不及,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并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准确把握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努力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找到自己最擅长、最能干好的工作,想明白干什么、怎么干,找准切入点、突破口,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推动工作。

第三,敢于善于斗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并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专门让人编写了一本《不怕鬼的故事》,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斗志。这启示我们,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既要不怕鬼、不怕难,又要做好准备、认真对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斗争精神,积极担当作为,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面对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敢抓敢管、攻坚克难,不能推诿懈怠、击鼓传花,不能守摊子、当老好人。要增强斗争本领,坚持从战略到策略上统筹考虑、具体谋划,备足工具箱,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第四,坚持久久为功。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没有锲而不舍的量变,就不可能有滴水穿石的质变。我们党就是在装备落后和各种不利条件下,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了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当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显绩”,热衷于“赚快钱”,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发展方向左右摇摆、缺乏定力等问题。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就会给后人留下沉重包袱,也给自己留下历史遗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校准政绩观偏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看准了的事情要锲而不舍、紧盯不放,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第五,善于总结思考。总结经验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深化对做好各项工作的规律性认识。革命年代,我们军队很多高级将领,出身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却成长为优秀的军事指战员,其秘诀就是善于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去年以来,我们围绕一系列重点工作,选取不同市县开展试点,一个重要考虑就是通过边试点、边总结、边推进,找到抓工作的思路、举措和办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边工作边总结,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形成“学习、实践、复盘总结”的工作闭环。要始终葆有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既总结经验,也总结教训;既总结自己的,也总结别人的。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第六,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正是始终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持续营造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不断赢得事业发展新胜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用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方法,发挥好人大、政协和统一战线、群团组织的优势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向前进。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善于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需求、汲取群众智慧,组织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

第七,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毛主席说,不改掉形式主义的学习,共产党没有希望,他在延安时期专门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指出了当时学习上存在的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理论的应用等问题,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去年,我们把解决学用“两张皮”问题作为主题教育的切入点,一起学、一起讲、一起干,取得了较好效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持续在解决学用“两张皮”问题上下功夫,始终把“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用”上,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自觉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做到学明白、想清楚、干到位。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既要学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又要学别人的过程,搞清楚别人到底是为什么、靠什么、怎么样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并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转化运用、复制推广工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