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汉江之滨的钟祥市石牌镇是闻名全国的“豆腐之乡”,因为水好、豆好、工艺好,石牌豆腐味道醇厚、口感鲜嫩、清香怡人,深受市场欢迎。在石牌,豆腐制作手艺已传承近2000年,《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牌豆腐郎”入选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如今,这座仅有9万余人的小镇,有八成从事豆制品及其相关行业,每年从豆制品加工产业中获得纯收入近20亿元。
10月31日,近百名“豆腐郎”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只为了共同庆祝钟祥市首届“石牌豆腐”文化节暨钟祥“石牌豆腐”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共商怎样利用石牌豆腐走向全国的先发优势,对碎片化的豆腐产业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创新以及怎样在时代的大变局中推陈出新,走出石牌豆腐更宽更广的出路,让“豆腐郎”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疆荆楚诚信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廖中青说:“我在新疆从事豆制品行业20多年,这次特意赶回来参加文化节,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也感到很荣幸。回来以后,我们了解到钟祥发布了钟祥四宝,豆制品就是其中一宝,又成立了石牌豆腐产业联盟,将助力钟祥进一步打响石牌豆腐品牌、促进豆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对我们在外发展的‘豆腐郎’来说,觉得非常振奋。”
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主要坚持古法工艺,以社会和家庭传承为主,因此造就了石牌豆腐的千年美誉。
“豆腐郎”黄明忠从小学习祖辈传统制作技艺,注册了“石牌佬”牌豆香干,2006年起连续6年荣获荆门市消费者满意商品,被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命名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黄明忠的豆腐工坊,雾气缭绕、豆香四溢。磨浆、煮浆、摇浆、点浆、压制……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严格把关。
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明忠介绍:“我们这个传统工艺比较复杂,煮豆浆的时候一般温度煮到要过105度左右,然后摇浆是用棉布把细渣过出来,人工过滤每30斤黄豆需要摇30-40分钟才能把这个工序完成。成型以后再用小棉布一块块包成豆腐干,因为豆干包出来就是把豆子的酸水全部去掉,去掉以后它的口感比较细嫩筋道。”
把传统技艺往下传,让消费者吃到石牌豆腐就能想起小时候的味道,这是老一代“豆腐郎”的初心。随着人们对豆制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部分环节采取机械化生产,不断优化生产工艺,结合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种类,提升豆制品产量和品质,是新一代“豆腐郎”的探索。
“90后豆腐郎”杨凯是钟祥市远达豆制品厂负责人,做豆腐已经有18个年头,也是家里第三代“豆腐郎”。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吃上营养放心的豆制品,该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建成了标准化的生产车间,产品定时送检保证质量安全。在原材料上,他们精选蛋白含量高的早熟大豆,制作工艺上采取人机结合,仅泡豆、磨浆采用机械化操作,保留点浆、成型等关键环节的手工制作,每天消耗3000-4000斤黄豆,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不仅提高了产能,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传统制作工艺口感。
钟祥市远达豆制品厂负责人杨凯说:“做豆腐是父辈留给我们的谋生之道,我们既要发扬豆腐郎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的精神,也要把这个技艺更好的创新、传承下去。”
琼浆起素衣,幸为“豆腐郎”。虽说做豆腐时常三更睡、五更起,非常辛苦。但是对“豆腐郎”而言,让石牌豆腐走向全国各地是他们共同的目标。目前,全镇有5万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新加坡、泰国、俄罗斯等国家从事豆制品加工业,带动周边乡镇10余万人外出就业。镇内从事豆制品工具加工、批发产业的商户达300多人,豆制品装备制造经营主体25家,从事豆制品原材料运销人员达200多人,“石牌豆腐”已经成为石牌及周边乡镇万人共享的创富产业。
湖北豆之友豆制品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肖说:“我家过去也是从事豆制品加工的,在外面做生意,不管是口感还是工艺,始终觉得外面的豆制品没有钟祥味道,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想回来为家乡做点贡献。因为石牌从事豆制品行业的非常多,市场很成熟。我们回来后就决定经营豆制品设备,结合本地豆制品生产工艺实际专门生产制造,为豆腐郎们搞好服务,更好的保留豆制品的口感和营养,把石牌味道传承下去。”
近年来,石牌镇着力把“石牌豆腐”打造成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了“石牌佬”、“痴汉牌”、“豆香聚”等驰名豆制品商标,引进了豆粉龙头企业——九阳豆业,落户长寿食品产业园,形成本地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今的石牌豆制品,更是成为了一张地方名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记者:李璐 王浪潮
编辑:周霵
审核:肖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