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至10月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期,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误采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屡有发生。钟祥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采食野生蘑菇存在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害生命健康,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蘑菇?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时有哪些应急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如何识别毒蘑菇?
一般来说,有毒蘑菇的颜色比较鲜艳,蘑菇帽上可能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蘑菇上有菌托、菌环。有毒蘑菇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有毒蘑菇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蘑菇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3、看形状。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蘑菇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蘑菇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二、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损害型:多在餐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逐渐好转,出现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血生化见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等,少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肾损害等。严重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该型是造成我国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
2、急性肾损害型:多在餐后6~24小时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急性肾损害,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生化见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少数可伴有肝损害,严重者因急性肾衰竭死亡。
3、横纹肌溶解型: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6-12小时后出现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肌肉压痛和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等横纹肌溶解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溶血型:多在餐后30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腰部酸痛、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性肾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
5、胃肠炎型: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病快,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2小时发病,少数患者可达6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持续时间较短,多在1-3天好转,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及腹泻,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6、神经精神型:发病快,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除有消化道症状外,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瞳孔缩小、多汗、流涎、兴奋、视物模糊、幻觉、步态蹒跚、谵妄等,严重者可出现视觉畸变、狂躁、沮丧、焦虑、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多在4-24小时内恢复。
7、光敏性皮炎型:潜伏期较长,多在进食后1-2天发病,表现为“日晒伤”样的皮损,暴露皮肤见光后出现红、肿、瘙痒、灼痛等光敏性皮炎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野生蘑菇中毒怎么办?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治疗;
2、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蘑菇,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
3、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反复呕吐导致脱水、休克;
4、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