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嶂、江水奔腾。
万里长江流入荆楚大地的峡江转弯处,是湖北省唯一以及新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迎来建州40年的恩施州,正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经济,绘就生态宜人、交通改善、乡村振兴、民族融合的崭新美丽画卷。
“看到屋,走到哭”“猴子爬”“两头抱着甩”……恩施州山岭连绵,这些在当地广泛流传的俗语,形容的正是曾经受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人们出门时窘况。
地处湖北与重庆接壤区域的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平均海拔超过1200米,曾是一片荒凉的山区。青堡村村支书蒋昌明介绍,以前因为地形复杂,人们出行困难,一条从1100多米的悬崖上斜着打通的近4公里曲折小道,是村民们的必经之路。“农户喂养一年的生猪送到离青堡村最近的收购点,15公里的路得走上一天。”
1985年,青堡村有了第一条由砂石堆出的“毛路”,此后十多年,龙凤镇多次进行乡道拓宽与道路硬化。
路通了、交通条件改善了,青堡村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六七米宽的沥青公路通往村民家门口。乘着产业扶贫的东风,中药材、花卉等在村里分区连片种植。
2017年起,龙凤镇还投入资金鼓励村民实行房屋提档升级、开办民宿。青堡村1600多名常住村民中,有20多户做起了民宿生意。夏日,凉爽的天气引来外地游客纷纷组团前来避暑,全村民宿综合收入超过200万元。
青堡村的蜕变不是孤例。在恩施州鹤峰县,渔山村住着200多个村民。曾经,村里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一条长700多米、高400米的索道。2015年,渔山村通了20多公里的入村公路。在系列政策帮扶下,这个鹤峰县最边缘的村庄,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万元。
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介绍,全力破除交通瓶颈,打开山门联通世界,7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穿境而过,恩施机场通航25个城市,出口市场达到110个国家和地区,恩施州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地不再偏,成为中部地区一颗活力四射的明珠。
炎炎酷暑,挡不住游客纷至沓来的热情。
位于建始县高坪镇的宜万铁路高坪站,开通运行近三年间,旅客数量节节攀升。过去半年多,进出站旅客超过30万名。“最近,每天的客流量都在3000人以上,旅游火热。”高坪站站长张勇说。
畅通进山路,发展全域旅游,成了恩施推动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金饭碗”。
从新开通的高铁巴东站出发,“巴东三峡巫峡长”的美景尽收眼底;从恩施站下车,可前往恩施大峡谷,领略喀斯特地貌的“精雕细琢”;从利川站出发,能在海拔1500余米的苏马荡避暑区清凉一“夏”……恩施州多个县市景点丰富、自然景观壮美,生态优势日益转化为发展优势。
得益于火热的旅游业,最近,在离恩施地心谷景区不远处经营“雨瑭沐云”民宿的建始人吕雷异常忙碌。他家民宿的房间供不应求,加上餐饮、土特产售卖等,7月份营业额超过70万元。
深山的“宝藏”,随着“旅游热”俏销。
作为全国中药材九大主产区之一,恩施被誉为“华中药库”。如今,厚朴、党参、黄连等一批中药材远销海外;“恩施硒茶”“恩施土豆”等特色区域品牌,成功注册35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恩施玉露”“恩施硒茶”品牌价值均超过20亿元……
微风轻拂,随着音乐响起,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的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舍米湖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人人会跳摆手舞。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6%,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武陵山区是各民族从云贵高原向江汉平原开放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一条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走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麻国庆说,特殊的地貌积淀了不同的民族特点,各民族在人口迁徙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有区别、又难分难解的多民族共同体。
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今成了恩施的亮丽“名片”。从恩施走向全国、世界的活态文化比比皆是:发源于恩施利川的《龙船调》享誉全球,咸丰县唐崖土司城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利川市柏杨坝镇,汉、土家、苗、侗、回等9个民族聚居的永兴社区,因“网红民族街”颇受关注。永兴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凌云说:“1700多名各民族的居民汇聚,大家白天做事,晚上到文化广场上跳舞,相处和谐。”
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推进大融合,2022年,恩施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2.2亿元,相比建州时期增长了152.4倍。
建州40年之际,中央有关部门祝贺团团长、国家民委副主任段毅君说,衷心希望恩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走在前列、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走在前列、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上走在前列、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上走在前列,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实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过去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恩施州书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恢弘篇章,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恩施州要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惠小勇 梁建强 谭元斌 邓楠)
万里长江流入荆楚大地的峡江转弯处,是湖北省唯一以及新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迎来建州40年的恩施州,正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经济,绘就生态宜人、交通改善、乡村振兴、民族融合的崭新美丽画卷。
山乡交通兴
“看到屋,走到哭”“猴子爬”“两头抱着甩”……恩施州山岭连绵,这些在当地广泛流传的俗语,形容的正是曾经受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人们出门时窘况。
地处湖北与重庆接壤区域的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平均海拔超过1200米,曾是一片荒凉的山区。青堡村村支书蒋昌明介绍,以前因为地形复杂,人们出行困难,一条从1100多米的悬崖上斜着打通的近4公里曲折小道,是村民们的必经之路。“农户喂养一年的生猪送到离青堡村最近的收购点,15公里的路得走上一天。”
1985年,青堡村有了第一条由砂石堆出的“毛路”,此后十多年,龙凤镇多次进行乡道拓宽与道路硬化。
路通了、交通条件改善了,青堡村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六七米宽的沥青公路通往村民家门口。乘着产业扶贫的东风,中药材、花卉等在村里分区连片种植。
2017年起,龙凤镇还投入资金鼓励村民实行房屋提档升级、开办民宿。青堡村1600多名常住村民中,有20多户做起了民宿生意。夏日,凉爽的天气引来外地游客纷纷组团前来避暑,全村民宿综合收入超过200万元。
青堡村的蜕变不是孤例。在恩施州鹤峰县,渔山村住着200多个村民。曾经,村里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一条长700多米、高400米的索道。2015年,渔山村通了20多公里的入村公路。在系列政策帮扶下,这个鹤峰县最边缘的村庄,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万元。
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介绍,全力破除交通瓶颈,打开山门联通世界,7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穿境而过,恩施机场通航25个城市,出口市场达到110个国家和地区,恩施州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地不再偏,成为中部地区一颗活力四射的明珠。
致富“金饭碗”
炎炎酷暑,挡不住游客纷至沓来的热情。
位于建始县高坪镇的宜万铁路高坪站,开通运行近三年间,旅客数量节节攀升。过去半年多,进出站旅客超过30万名。“最近,每天的客流量都在3000人以上,旅游火热。”高坪站站长张勇说。
畅通进山路,发展全域旅游,成了恩施推动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金饭碗”。
从新开通的高铁巴东站出发,“巴东三峡巫峡长”的美景尽收眼底;从恩施站下车,可前往恩施大峡谷,领略喀斯特地貌的“精雕细琢”;从利川站出发,能在海拔1500余米的苏马荡避暑区清凉一“夏”……恩施州多个县市景点丰富、自然景观壮美,生态优势日益转化为发展优势。
得益于火热的旅游业,最近,在离恩施地心谷景区不远处经营“雨瑭沐云”民宿的建始人吕雷异常忙碌。他家民宿的房间供不应求,加上餐饮、土特产售卖等,7月份营业额超过70万元。
深山的“宝藏”,随着“旅游热”俏销。
作为全国中药材九大主产区之一,恩施被誉为“华中药库”。如今,厚朴、党参、黄连等一批中药材远销海外;“恩施硒茶”“恩施土豆”等特色区域品牌,成功注册35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恩施玉露”“恩施硒茶”品牌价值均超过20亿元……
和美新画卷
微风轻拂,随着音乐响起,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的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在舍米湖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人人会跳摆手舞。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有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6%,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武陵山区是各民族从云贵高原向江汉平原开放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一条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走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麻国庆说,特殊的地貌积淀了不同的民族特点,各民族在人口迁徙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有区别、又难分难解的多民族共同体。
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今成了恩施的亮丽“名片”。从恩施走向全国、世界的活态文化比比皆是:发源于恩施利川的《龙船调》享誉全球,咸丰县唐崖土司城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利川市柏杨坝镇,汉、土家、苗、侗、回等9个民族聚居的永兴社区,因“网红民族街”颇受关注。永兴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凌云说:“1700多名各民族的居民汇聚,大家白天做事,晚上到文化广场上跳舞,相处和谐。”
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推进大融合,2022年,恩施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2.2亿元,相比建州时期增长了152.4倍。
建州40年之际,中央有关部门祝贺团团长、国家民委副主任段毅君说,衷心希望恩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走在前列、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走在前列、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上走在前列、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上走在前列,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实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过去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恩施州书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恢弘篇章,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恩施州要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惠小勇 梁建强 谭元斌 邓楠)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