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调研是一种“虚浮症”
◎裴海波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意指真假无法混淆。同理,调查研究要力戒假浅、倡导真深,务求实效。按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部署,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调查研究正在各地火热展开,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工作量质齐升。但同时,有媒体指出相较于真调实研,还需注重和克服“浅调研”现象,它介于真调研与假调研之间,只解决表面问题不解决实质问题,搞折中主义应付交差,相对不易识别。透视辨析“浅调研”的种种表现,其诊断结果是不接地气、不寻根源、不解难题的“虚浮症”。
“浅调研”,“浅”在认识上。从出发点说,政治站位不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大道至简,须知行合一,挑战和风险倒逼我们自我革命、踔厉前行,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同志仍对新时代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变破局的紧迫感不足,没有从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讲发展的要求看待调查研究,没有把调查研究看作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必经通道,没有把调查研究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媒介,没有把调查研究作为克难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武器,思想认识上还停留在完成一般性工作任务层面,不求调研报告出精品、供决策、促提升,只满足于“硬账软结”“完成作业”,最终只是把白纸变成了“废纸”,可看而不耐看,装装门面、作用微忽其微。
“浅调研”,“浅”在作风上。从执行上说,避难求易省事。心态浮则作风飘,有的同志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调查研究轻车简从、不打招呼等要求,在方式上习惯于“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呼呼啦啦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只观看规定路线、盆景亮点,不查看背阴角落、落后点位,不善于剖根问底了解情况、熟悉底数、查找问题,不认真虚心倾听、收集素材、思考提炼,昏昏不知所然。归结起来,就是调研前不做好功课漫无目的、调研中“脚踩西瓜皮”被牵着走、调研后依赖汇报材料“拼图撰文”,更有甚者让他人“代劳撰文”,导致问题难点捞不起来,更不谈不上解决问题、补齐短板、打翻身仗。
“浅调研”,“浅”在能力上。从担当上说,肩膀不够硬实。有的干部虽有想调研的热情和冲动,但缺乏善调研的方法和本领,不擅长运用调研“交换、比较、反复”六字诀,对解剖式调研、专题式调研、总结式调研等传统方法掌握不精,“大脚板”功夫不够火候;对访谈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新方法不习惯、不尝试,以致线下不到底、线上不到边,过程“沙滩流水不到头”。有的同志在开展调研中,没有清晰思路、明确指向、甄别能力,不能围绕课题做到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不清哪些是普遍问题、哪些是个性问题、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表面问题、哪些是实质问题,导致提出的对策建议靶向不精准、不聚焦、不实用,与调研“深实细准效”要求有落差、偏差,反映了干部调研历练不够、思维能力不强、主导功底不厚。
“浅调研”,“浅”在感情上。从立场上看,境界格局不高。少数干部忽视了为谁调研、为何调研,或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没有真正站在为群众办实事、为市场优环境、为发展强动力的角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倘若为调研而调研、为“交卷”而做题、为出彩而劳神,就不会全身心投入、沉浸式调研、内驱力服务,心挨不到一起、话说不到一块,跟老百姓隔着一层、跟企业清但不亲,调研就听不到真话,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一枝一叶总关情,调研牵挂是群众,没有共荣共进的情感立场,哪会有共识、共鸣、共振呢?感情凝不到一起,调研难免走马观花,看不到问题、取不到真经,何谈推动工作?这是调研工作的大本大源、思想方法,立场正则调研真。
“浅调研”,“浅”在整改上。从质效上看,好看而不中用。今年全党进行大范围、大纵深的调查调研,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关键一环,其重要意义非同寻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对此各级要谨防党员干部知行“两张皮”问题,既要防止调研“浅入浅出”,又要防止调研“调而不用”,或在调研成果运用上“没有下文”,或在整改跟踪问效上“见好就收”,不能持续深化、衔接今后,有调研无成果是不合格的,有成果不运用、不整改亦枉然。调查研究绝不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必须为目标服务,“最后一米”必须走到底、干到底,揪住问题整改不放,以真整改交出真调研的优秀答卷,以真整改展现真作为、绽放新气象。
编辑:周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