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湖北做对了什么?

2023-06-16 09:46  
来源:澎湃新闻

一条大河波浪宽,澎湃出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

这条大河名唤长江,而湖北正处在这条大河的中间位置,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指引了方向。

五年来,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战略,湖北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起承转合”发展之路。

做任何一件事,“起笔”极为重要。

“起笔”落得不好,往往事倍功半。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湖北高质量发展,“起笔”在哪?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擘画了方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在宜昌市猇亭区的灯塔公园漫步,长江水缓缓流淌,两岸青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灰黑色的沙石码头和煤炭堆场。

猇亭区濒临长江,是湖北宜昌市城区的东南门户。这个常住人口只有6万余人的市辖区,扛起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旗,人均GDP常年稳居宜昌市首位。

化工产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一度让猇亭区陷入了“化工围江”的环保困局。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来到宜昌猇亭区,立下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同时也赋予了猇亭新的时代内涵。

猇亭区委办政研室主任廖金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年来,猇亭的产业结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实现了产业链的蝶变跃升。同时,科技创新也取得突破,新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猇亭的知名度在全国不断扩大。

5年过去,作为“立规之地”的猇亭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优化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长江大保护交出了优异答卷。

猇亭区发改委主任王钢泷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以前我家住在伍家岗,后来我把房子卖掉,搬到了猇亭,我住在这里,蓝天、白云、清水都回来了,在码头边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在河里游,这是我以前完全不敢想的。”

这五年,绿色始终是湖北高质量发展路上不变的底色。

湖北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成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组织领导。制定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强化湖北境内长江全流域水环境保护,河湖长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湖北扎实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为抓手,取缔长江干线非法码头1211个,腾退长江岸线149.8公里,完成417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积极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现长江跨市界及一级支流河口断面考核全覆盖。积极推进“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湖北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全省13个市州细颗粒物累计均值下降40.3%,平均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7.4个百分点;114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1.2%。积极推动重金属重点企业污染源整治。全面提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

如今的“千湖之省”候鸟翔集、麋鹿欢腾、江豚逐浪。湖北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签署《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湖北步伐坚定。

“承”有支撑之意。

这五年,是什么支撑着湖北经济的稳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光谷给出了答案。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他在光谷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光谷时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国家需要你们在这方面加快步伐”。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到光谷考察。他指出:“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湖北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依托130所高校,190万在校大学生,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600多家科研机构,湖北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导航5大优势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科技创新,是光谷崛起的密码,也是光谷人血液里的基因。

闫大鹏是代表之一。

2007年,掌握光纤激光器技术的他回国,与华工科技合资创立锐科激光,开启中国工业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产业化进程,2013年,首台国产万瓦光纤激光器在这里诞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使进口光纤激光器价格下降约93%;如今,激光器正走向更高端应用,在新能源业务、激光清洗、增材制造等应用领域爆发市场竞争力,锐科环形光斑系列激光器、带光闸光耦系列高端激光器已经进入汽车行业多家头部车企,并形成批量订单,公司针对光伏领域定制的产品也获得市场认可,光伏领域业务增长可观。

锐科有着浓厚的光谷气质,闫大鹏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技术突破的关键时,提到了几个因素——抓住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抓住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模式、抓住国家重视激光制造产业的机遇。

背靠“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2021年光谷GDP突破2400亿元,增长16.8%。光谷提出,到2025年GDP突破5000亿元。

一位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作多年的干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十年来,光谷的税收翻了3倍多,成为武汉市的“领头羊”。产业结构方面,武汉过去主要靠武钢、东风汽车等传统产业企业引领驱动,随着光谷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孕育而生,使光谷成为了武汉市的创新高地,这也改变了武汉市的产业格局。

东湖高新区招才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光谷有好的产业,就业机会多,薪酬高,创新创业氛围好,有比较宽松的创业环境,靠着口耳相传的口碑,光谷吸引了一批批人才,一部分是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另一部分是武汉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湖北籍回流的人才。

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光谷发展模式获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称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湖北再立目标,到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十堰地处鄂西北,汽车产业一直是主导产业。


转,意味着转型、转轨。

湖北十堰地处鄂西北,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汽车产业一直是主导产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如何让汽车老工业基地实现“大象转身”,再借东风焕发新气象?

产业转型是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招,十堰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拓展。如今,十堰已形成以东风商用车、东风华神、东风小康、易捷特、三环汽车等企业为主的新能源整车研发生产格局。

十堰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劲增长,多家企业竞相发力,全年生产新能源汽车10.7万辆,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5.5万辆,同比增长57%。

因势利导,十堰提出通过推动汽车产业从依靠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从商用车一车独大到商乘并举协同发展转型、从单纯发展汽车产业向汽车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转型,实现汽车产业的焕新升级。

十堰汽车城的华丽转身是湖北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版图的重要一极,湖北已发展成全国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产业转型助力湖北汽车产业顺利实现“大象转身”。

2022年初,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襄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设襄阳比亚迪产业园,包括动力电池生产线及零部件、零碳园区及汽车零部件等项目,产业园将分3期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100亿元。

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襄阳本身的汽车产业基础比较好,但又亟待转型升级,于是在2021年底敏锐捕捉到比亚迪有意向布局中部地区信息后,襄阳政府迅速开启与比亚迪的对接,多位市领导带队赴比亚迪谈判,从对接到签约,仅用了96天。

“我们引进比亚迪,就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风口,既能有效弥补襄阳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短板,更能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力和凝聚力,吸引相关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业态,从而提升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王岩说。

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98%。如今,“超车”模式已开启,今年初,《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任务清单》正式印发,力争到2024年,实现湖北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跨越万亿台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方案》构画了新的转型发展格局——发挥东风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以“一谷”(“中国车谷”)为核心、“一廊”(“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支撑、“多点”(“宜荆黄黄”)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2年,武鄂黄黄GDP在全省GDP中占比46.67%。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合”的含义很丰富,有“全”、“共同”、“结合在一起”的意思,比较常见的词有“合力”、“合拍”、“合体”、“合众”等。

面对世纪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带领湖北打赢了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和疫后重振的经济发展战。

2020年以来湖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疫后,湖北全力落实党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千方百计保主体、稳就业、促消费,加快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实施总投资2.3万亿元的疫后重振“十大工程”,积极化解“疫后综合征”,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守牢社会稳定底线。

目前,聚焦发展、凝聚共识的“合力”已在湖北蔚然成型。

2022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

由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个城市组成的武汉都市圈,武汉、鄂州、黄石、黄冈是其核心区。

数据显示,2022年,武鄂黄黄GDP在全省GDP中占比46.67%,人口方面,2021年,武鄂黄黄常住人口约2300万人,占武汉都市圈的68%,占全省近40%。

去年9月,湖北召开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强化分工合作,武汉当好“主引擎”,加快建设武汉新城,鄂州、黄石、黄冈主动融入、深度融合。

3个月后,《武鄂黄黄规划建设大纲》印发,提出规划多中心组团式城镇用地布局,沿江环湖构建8大城市组团。

如今,三大都市圈突出中心辐射引领,加快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以三大都市圈为引领,湖北力争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跨区域的规划拉近了武汉与鄂州花湖机场的距离,鄂州花湖机场是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国内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对整个湖北东部经济的拉动力非常大。”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叶青对澎湃新闻说。

湖北花湖机场、武汉天河机场共同构成华中“客货运航空双枢纽”。如今的湖北已进入亚洲主要城市“4小时航空圈”,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圈”,“米”字型高铁畅行八方,中欧班列往来穿梭,万吨巨轮通江达海,湖北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在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中部第一。

今年年初,湖北印发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眼下,湖北正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