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五月话寿长——访洋梓镇李庙村百岁老人陈玉兰

©原创   2023-05-25 17:48   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特约记者 王运华


5月的天气,阴阴晴晴,农村的抢收抢插更显得匆忙。在李庙村干部、网格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李庙村二组百岁老人陈玉兰家,老人正在门前菜地里为土豆松土除草。

老人耳聪目明,很快就知道是村书记等人。回到她家,正巧其孙媳妇徐丽云在家。通过和祖孙两人的交谈,我们慢慢揭开了百岁老人生活历程的面纱。

一路艰辛可述说

陈玉兰出生于1918年6月11日,本来就战难贫困的家乡,又来了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陈婆婆嫁到本村邓家,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总算保全了性命。

解放后有了田地,一家人才开始认认真真地过日子。陈婆婆有5个子女存活。拉扯5个孩子长大成人,在那个刚解放的时代,只能说艰辛、艰苦。

前面4个儿子成家分居后,她跟着幺姑娘生活。后来幺姑娘返回了婆家,他又跟着二儿子邓文全生活。二儿子离世后,她就一直跟孙子、重孙子一起生活了。

陈婆婆非常讲卫生,自己寝室收得整整齐齐,还不时地在家里收拾卫生。有一年正月十一下雪,老人硬要处理自己的卫生桶,不慎摔伤。把她送到4公里外的郑庙村治疗,至今老人还记得当地的名医叫余章雄:“是余章雄医生把我治好的。”

虽然多经坎坷,但陈婆婆都能坦荡应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铺就生命的历程。

丧子之痛难过往

进入晚年,4个儿子先后离世。每一次,都给老人带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剜心之痛。说到痛心处,老人总会喃喃地说:“他们都走了,留下我一个糟老婆子……”

3年前,大儿子不幸病故。住在隔壁的陈婆婆觉得儿子家里闹哄哄地,她杵着拐杖颤巍巍走过去,才得知大儿子“走了”。原来家人们怕老人失子痛心,出现意外,没有告诉实情。老人一时难以控制,刚要失声痛哭时,被跟在身旁的孙媳妇徐丽云紧紧抱住,苦苦相劝:“婆婆千万不要哭,哀伤过度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陈婆婆强忍悲痛,终于扛过了这一回。

老伴60岁时就走了,儿子们也先后离去。陈玉兰老人开始喝点小酒,疏通血脉,活络筋骨。在陈婆婆寝室隔壁的厨房里,孙媳妇一直为她储藏着一坛老酒。闲暇时,陈婆婆就会抿两口小酒,解困去烦促睡眠。

“去年过阳时,忽然感到胃疼、发晕,天也转、地也转。就让大儿媳背我去打针,孙媳妇守了几天也就好了。”老人津津乐道地回忆起战“疫”过程。

孙媳孝爱祖母乐

“我现在生活无忧,主要是我孙媳妇照看。”说起孙媳妇徐丽云,陈玉兰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徐丽云祖籍安徽,在官庄湖农场长大,与陈婆婆的孙子邓传奎相爱后于2007年结婚。

“为了让婆婆身子骨硬朗,2008年2月份,娘家的母亲让我给老人补钙。我就开始买钙片让婆婆吃,这就开启了钙片补钙的生活常律。”孙媳妇徐丽云缓缓道来:“为了增强老人的体质,从过百岁那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让老人坚持喝纯牛奶至今。”

徐丽云的一儿一女都在钟祥读书,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她白天在家照顾老人、下地种田,晚上到10公里外的市区陪读儿子,每天坚持两头跑。

“十年前盖的房子,至今还没粉刷,省吃俭用也要照顾好老人,抚养好孩子。”徐丽云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年又流转了两亩地,种了6亩西瓜。只要天帮忙,应该有个好收成。”

“有这么好的孙媳妇,我真享尽了福。”接过孙媳妇递过来的牛奶,陈玉兰老人一时眉开眼笑:“现在国家政策好,社会风气好,外面的干部经常来看望我,村里的干部、网格员常常来陪伴我。我很好,我还想多活几年咧……”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特约记者:王运华

编辑:周霵

审核:杨江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