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漫漫"橘富村"——探访张集镇徐家湾村兴橘强村富民

©原创   2023-03-03 17:09   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特约记者 王运华 通讯员:童晨


在连绵起伏的五龙观柑橘园,“橘富村”的橘农们正在给橘树增肥杀菌,数百米的水管,把生物肥和杀菌药,喷洒到叶面上……连日来,张集镇徐家湾村的橘农们,抓住春暖孕蕾之际,强化桔园橘树管理。

阳春三月,万物萌动。3月初,记者迎着朦胧晨雾,前来张集镇徐家湾村,探访兴橘强村富民的“秘方”。

拓财路:“专家点金”五龙观

徐家湾村的前身是联合大队。1972年3月,联合大队党支部希望寻找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水果,在五龙观林场进行了一场柑桔品种密植试验,引种尾张、龟井、新津15亩。三年后,部分树开始挂果,群众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1976年,干部群众又上山抽槽植桔,柑桔面积达到200余亩。大队也及时成立柑桔园总场,场长由大队干部兼任。

为准确把控柑桔的生长环境和技术要点,大队干部通过县区领导,请来了省农科院张文才教授现场“把脉”。

连绵起伏的五龙观海拔500余米,作为大洪山余脉横亘在村东北方,有效阻挡了冬季寒潮南侵,成为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种植柑橘的好地方。这里的山土酸性强,是柑橘增加甜度的关键。张教授频频点头,高度赞许这是柑桔生长的“风水宝地”。

专家的现场勘察验方,是联合大队党支部大力发展柑桔的“定盘星”,也成为干部群众大兴柑桔壮大集体经济的“风向标”。

“1983年到1984年,我是村委会副主任兼任的柑桔总场场长。84年15000株柑桔树收获50万斤柑桔,收入近20万元,成为张集区林果收入最多的林场。”现年70岁的老党员蔡尚林自豪地说。

强财源:“党员基地”旺桔村

1985年,徐家湾村柑桔总场选派张德长到省农科院学习一年,回来后担任技术主任。从1989年开始,张集区组织沙河管理区的农民,到五龙观进行柑桔基地开发,大力发展柑桔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1991年,徐家湾村党支部在柑桔园创建“党员基地”,带头示范柑桔高产园。到1994年,徐家湾村的柑桔面积达到1000亩,成为当时钟祥市村级柑桔园面积最大的村。

“党员基地”很快带动掀起村民自发调整结构发展柑桔的热潮。到2010年,全村柑桔面积达到4000亩。

徐家湾村适时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对柑桔园进行拍租经营期。他们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五龙山蜜桔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推动柑桔产业健康发展。

徐家湾村“甩手不甩心”,全方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每年邀请省、市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引进南丰蜜桔、泉水柑等新品种。引入宜昌“晓曦红”柑桔经营模式,产品远销国外。柑桔价格从2008年的0.5元/斤,提升到现在的1.5元/斤。

该村先后投资450万元,配套柑桔园水、电、路基础设施。打机井9口,二相电升级为三相电路2800米。产业路整体提档升级,全面解决了桔园抗旱、产品运输等问题。

徐家湾村柑桔年产量达到800万斤,柑桔产业收入980万元。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6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橘富村”。

理财气:“六字合章”监管忙

2002年,徐家湾村开始对1000亩橘树公开拍租15-20年的经营权,实现集体收入62万元。2017年开始进行第二轮桔园拍租,当年收入696万元。之后又相继拍租110亩,村集体收入达到1005.6万元。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的“精气神”,徐家湾村在桔园拍租程序上,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在民主理财上,严格实行“六字合章”制度,全面提升桔园的经营效益和增加集体积累。徐家湾村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最大的股份来源于桔园基地的拍租费。

“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对村集体收益资金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集中解决一些村民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全村还有现金积累210万元,村三资资源和经营性资产1913.92万元。”徐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波信心满满地说:“五十年的兴橘史,也是我们强村富民的漫漫征程。我们将统筹力量,笃行实干,把徐家湾村建设成为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特约记者:王运华 通讯员 童晨

编辑:周霵

审核:杨江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