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余生守英魂 ——记钟祥市柴湖镇“五十四烈士墓”守护人万大兴

2022-09-30 09:28  

愿以余生守英魂

——记钟祥市柴湖镇“五十四烈士墓”守护人万大兴

本报记者刘明 通讯员胡丰臣 罗小丽

 

阅读提示:英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钟祥市柴湖镇70岁的退休村支书、老党员万大兴,义务修缮、管护邻村的“五十四烈士墓”,守护烈士英魂,传承红色基因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1943年11月13日中午,在黎明村与黄岔堤村交界的地方,新四军平原独立团与日寇发生了一场激战,由于敌情不明、情报有误,独立团误入敌人的包围圈,我军虽然装备落后,依然和日军英勇战斗了四个多小时,除了团长彭友德受伤后被黎明村的刘连城冒死救出之外,同来的连长王友才等54人全部壮烈牺牲,许多村民目睹了战斗的惨烈,田里、水里到处都是英雄的鲜血和遗体。日寇撤退后,老百姓流着泪把烈士们的遗体集中到一起,就地掩埋”。9月26日,钟祥市柴湖镇退休村支书万大兴声音哽咽着向记者介绍“五十四烈士墓”英雄的壮举。这位七旬老人一边用纸巾擦着湿润的眼角,一边痛惜地说:“敌人有两挺机枪,咱们才一挺,打了两梭子还卡了壳,要是装备好一点,肯定有更多的战士冲出去。”

解放后,当地村民将烈士的遗骨和新四军袖章、皮带等遗物集中埋葬,修了一座烈士坟墓。1980年,钟祥市政府在墓前立了一座水泥纪念碑,上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2018年2月,钟祥市人民政府在烈士墓原址修建了烈士陵园,并命名为“五十四烈士墓”。

今年70岁的万大兴是钟祥市柴湖镇黎明村人,1982年起担任该村村支书,一干就是40年。2021年10月村“两委”换届时,万大兴谢绝了镇里对他的另行安排,也谢绝了村里在外创业的企业家的聘请,毅然留在村里,并主动请缨义务管护位于邻村黄岔堤的“五十四烈士墓”,以此表达对烈士的缅怀和敬仰。换届工作一结束,他就开始到烈士陵园“上班”了。近一年来,万大兴每天都要去几次墓地,做些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垃圾之类的工作。今年上半年,他还自筹资金,将昔日破旧的墓地修葺一新,陵园恢复了应有的庄严肃穆。

退休之后的万大兴,为什么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含饴弄孙安享晚年,而是执著于为烈士守墓?9月26日,记者来到了万大兴的家,听他讲述其中的原因。

 

“我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

 

“你找老书记家啊,门前挂着国旗的那家就是,”听说要去万大兴家,村民肖维松放下了手中给菜地浇水的水瓢,热情地给记者带路,“万书记家门前的国旗已经升了30多年了,这可不简单啊。”若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记者很难相信一个偏僻乡村的老党员,坚持在自己的家门口挂了33年国旗。 

一座不起眼的老民房,被周围的楼房夹在中间,显得有点不太协调,但院内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这就是万大兴的家。一根约6米高的旗杆竖在万大兴的家门口,一面鲜艳的国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为烈士守墓的信念为何这样坚定?这位1981年入党、1982年起担任黎明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起每天在自己家门口升国旗的老党员动情地说:“我是从小听着父辈们讲述英雄的故事长大的,国难当头之际,烈士们挺身而出、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心中对烈士一直怀有敬仰之情,现在每天在烈士墓地种种花、拔拔草,陪着先烈,是为了感恩、报恩、尽孝、守灵……”

从万大兴家走出黎明村有新旧两条路,“五十四烈士墓”就在旧路的边上。万大兴说,从儿时起,几乎每天都从烈士墓前经过,耳濡目染中,就有了致敬英烈、守护英烈的想法。后来长大一点,看到逢年过节时总有不少群众自发祭奠先烈,就产生了为烈士守墓的念头。之后,在上学、工作的经历中,对烈士的事迹、对国家的历史知道的越来越多,于是对党、对国家、对先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为烈士守墓的想法也更加坚定。

黎明村是一片有着红色故事的热土,村民的爱国热情普遍很高,看到万大兴修缮烈士墓地的义举,大家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的人中既有肖举涛这样的企业家,也有陈怡凡那样的中学生,今年6月19日,村民们为修缮工程捐款三万七千余元。

 

 “保持陵园的庄重是对英的尊重”

 

“陵园就是精神圣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不能马虎,” 到陵园“上班”之前,万大兴就有修缮烈士墓地的想法,“以前这里无人管理,杂草多垃圾多,有人放牛还有人停车,我看了十分痛心。于是我就在心里思忖,等我退休了就专门来这里守护”。为了完善修缮方案,万大兴请专业人士设计施工图纸;为了早日开工,他拿出积攒多年的7万元养老金;为了用好资金,他请邻村的会计许光才做了详细的开支计划。

经过精心筹备,并报当地政府同意,烈士墓地修缮工作今年4月10日启动,6月中旬完工。为了更好地服务前来祭奠的人员,在陵园入口的东侧,增加了一个门房;在烈士墓后面的柏树林内,增加了一条十多米长的甬道,甬道的尽头,是一个新修建的卫生间。经过维护修缮的烈士墓,恢复了庄严、肃穆、清净的环境和氛围,达到为公众提供良好瞻仰和教育场所的标准。

黎明村的老党员许国大说,现在的万大兴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至少要到陵园两次:上午到陵园去擦擦墓碑上的灰尘,拔拔地上的杂草,捡捡落下的枯枝黄叶;下午来补充一下门房里的瓶装饮用水,清理一下洗手间里的垃圾,处理一下其他杂务。万大兴家离陵园大约1100米,步行要20分钟,一年多来,天气好时他就骑着家里的旧摩托车,下雨时就打伞步行,严寒酷暑,风雨无阻。

每到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前后,前来陵园祭奠的群众络绎不绝,万大兴又从陵园管护员变成了讲解员。为了更好地宣讲烈士们的事迹,使讲述的内容更充实,万大兴不仅查阅《钟祥县志》上的相关记载,还多次走访周边村里的老人,补充那场战斗的一些细节。2019年,经多方打听,他联系上了独立团团长彭友德的儿子,从这位革命后人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珍贵史料。

 

“愿以余生守护英魂”

 

万大兴每次说这番话时,表情凝重,语气坚定。

随着9月30日全国第九个烈士纪念日的临近,万大兴也越来越忙。每天他都要接待好几批前来祭奠烈士的干部群众和在校学生,为大家讲述烈士们驱逐日寇、以身殉国的英勇事迹。尽管对这场战斗的过程早已了若指掌,但每每讲起,万大兴总是像小时候初听这段往事时一样动情感怀。9月26日,他对前来祭奠英烈的柴湖镇大同小学的师生说,“多可惜啊,有些战士牺牲时还是十几岁的娃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现场参加祭扫的师生,被54位烈士的壮举深深打动。聆听完万大兴的讲述后,大家举起握紧的右拳,庄严宣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英雄的壮举感天动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精神永远发光,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当有人问万大兴,你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自找苦吃,到底图啥?万大兴说:“没有先烈们的奋斗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连生命都可以舍弃,我做的这点事情又算什么。我啥也不图,只图让每一个来瞻仰英雄的人都能感受到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