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店镇水稻种植基地。
石牌镇水稻机械插秧。
石牌镇小麦夏收现场。
洋梓镇桃花节。
双河镇油菜花海。
县域要强,农业一定要强;县域要美,农村一定要美;县域要富,农民一定要富。
“十四五”以来,作为世界三大“长寿之乡”之一的钟祥,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持续注入动能,培植势能,挖掘潜能,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2021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评“优秀”,位居全省前列。钟祥“三农”发展综合考评3次蝉联全省首强,先后被纳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市、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市、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一号”引领 “双百”驱动
钟祥是农业大市,每年市委“一号”文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拿出主要精力抓农业农村工作,分管负责人深入乡村一线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解决实际问题。市直部门组成133支驻村工作队,共401人深入乡村指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向上争取农业产业发展资金5.4亿元,共投入12.97亿元财政支农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综合统筹职能,奋力实现改革争先、发展领先,2021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成绩突出单位,位列全省第一。
合作社、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领头雁”。为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钟祥市2021年启动为期五年的“百强农民合作社”“百佳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工程,通过资金奖励和项目扶持,督促和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规范、强素质,提能力、优服务,扶持做大做强。
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跻身全国合作社百强,位列第五。叶玉生家庭农场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市拥有农民合作社2335家,家庭农场1051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社351家、示范农场14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均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
致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以企业带领,合作社带动,促进农户增收。通过利益联结,带动、服务农户6.5万户、耕地近100万亩,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共赢。2021年,通过合作社带动,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46元,同比增长10.9%。2021年钟祥市被纳入全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市。春源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聚焦“合”字强实力 突出“全”字拓服务》被列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名单。
“三产”融合 打造优势产业群
积极对接省“十大农业产业链”和荆门市“五个一”工程,钟祥加快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打造优势产业群。
实施“3+6”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建立“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即每个产业一名负责人、一个专班、一个品牌、一家龙头企业、一条产业链。实行一名市级干部包联、一套扶持政策激励机制,全力壮大产业龙头、培育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取得了较好成效。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旧口萝卜、柴湖花卉纳入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对象。
实施“压舱石”农业产业化强县计划,培育出旧口、胡集、柴湖三个农业产业强镇。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先后引进培育牧原、新布局、春源、农青园艺、瑞鸿源、台湾食品产业园等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家,其中国家级1家,位居全省首位。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60.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50亿元。
实施产业链延伸工程,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深度开发主导产品。钟祥蟠龙菜、米茶、葛粉、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精深开发不断推进。围绕长寿食品主导产业,先后招引了百果旺、台湾食品产业园、乐禾食品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落户钟祥,加快从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产业强市的转变。
农文旅加快融合发展,客店镇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建成国家4A级景区4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成功举办旧口萝卜养生文化旅游节、长滩杨梅节、寿乡虾稻节、官庄湖西瓜节、洋梓桃花节等乡村特色文旅节活动,旧口果蔬、长滩杨梅、洋梓寿桃、官庄湖西瓜等地域品牌越来越响。
“四力”提升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提升耕地产出力,促进高产稳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土壤改良、保水保肥、控污修复、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7万亩。坚持良田种粮,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64万亩、粮食年总产96万吨左右。
提升基础保障力,促进旱涝保收。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及灌渠配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塘堰改造、泵站更新改造等一批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全市农机总动力172.5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0.7万台,位居全省县市之首。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率88.8%,比全国平均数70%高出18.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被认定为全国第三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提升科技创新力,促进提质增效。建立专家工作站,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农业专家服务团送科技下乡、开展农民现场培训、线上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种养主推技术到位率99%;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农业绿色高效技术,全市“二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180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1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156个,居全省第一。
提升社会化服务力,促进联农带农。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8家,从业人员5200人,全市实行订单种植和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00万亩,服务农户1.85万户,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提升政策服务能力,全面落实惠农政策,2022年上半年,落实粮食种植补贴面积186.54万亩,金额3020万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3000万元,补贴各类机具3419台套,补贴受益农户2864户,实现应补尽补。
“五元”支撑 开启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组织支撑。实施组织振兴行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成绩斐然。在全市开展“强村富民学湖山、整顿提升看鱼池”组织振兴行动,提升了村(居)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双建聚力”(建好干事平台、建全考核推进机制),坚持“四化协同”(项目多元化、资源集约化、平台智能化、议事协商民主化),构建市域治理“共同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全市26个软弱涣散村全面整顿提升,44个乡村振兴重点村持续开展挑应战比拼,鱼池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3+2”模式全国推介;湖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村富带民富的强村富民经验广泛推广。
强化产业支撑。持续加大产业发展衔接资金投入,2021年至今,全市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25577万元,安排实施项目166个,其中产业项目110个。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参与带贫的经营主体共1165家,累计带动脱贫户16755户。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与湖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市开展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创优行动,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郢中街道10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管理。实施红色头雁领航工程,从返乡能人中培养、选任村(社区)干部,全市能人书记达到290人,占52%。实施后备干部千人计划,全市共储备1418名年轻后备干部,为农村干部储备提供源头保障。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创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368人次;开展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共培训2378人次。
强化文化支撑。打造湖山等全省文化强村示范点5个、彭墩等农文旅结合的特色文化村3个。建设文化阵地。全市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5个,农家书屋569个,文化共享工程、广播电视、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培育乡土人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为304名乡村文化能人建档立卡;成立书画、摄影等各类社团20多个、会员3000余人,涌现出余秀华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乡土作家群”,成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活跃乡村文化,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文化展览展示等线上线下文体惠民活动,通过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强化生态支撑,全面实施汉江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全达标三年行动,不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市自然村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改农村户厕149523户,农村公厕501座,实现了愿改尽改,厕所革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开展以“一改两化三园四共治”为主要内容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建成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市级以上259个、全国绿化小康村1个。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撸起袖子加油干,钟祥正加快向“强美富”挺进。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