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校,感谢公安民警,感谢你们帮我圆了72年的毕业梦想”。5月6日,当抗美援朝功臣王洲艮老人接过72年来朝思暮想的就读内江师范的历史证明时,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民有所盼,警有所为。近日,钟祥市公安局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策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在几经周折,成功为九旬抗美援朝老英雄了却了七十多年的心愿。
2022年5月5日,钟祥市公安局胡集派出所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的协助函,请求帮忙找寻一位特殊的老校友。原来,4月30日,内江师范学院收到一位自称“王洲银”的九旬老人来信,王老于1947年7月考上该校(原内江县立师范学校)就读,1950年1月在只差两周就要毕业时,被推荐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内江军政干部学校,因此没有拿到内江师范毕业证书。王老为完成自己的心愿,请求补发自己就读于内江县师范学校的历史证明。现学校已找到民国时期王老的校友资料,但因老人来信地址填写并不准确,按此地址寄出后,快递员多番找寻后均被退回。
了解情况后,民警立即按照王老的姓名和信件上的地址进行查找,但辖区并没有叫“王洲银”的老人,且信上地址为“胡集镇老社区7号楼206室”并不存在,民警分析应该是几十年前的老地址。现街道、社区均已更名多年,逐步年轻化的社区工作人员对此也不甚了解,找寻之路十分困难。但胡集派出所民警毫不气馁,为帮助老人圆梦,开始逐一进行排查。在通过人口系统查询九旬左右的名为“王洲银”的老人未果后,民警又根据邮寄地址,翻阅辖区历史档案,摸排出20余个曾经名叫“老社区”的地区,再通过询问退休老干部等尽可能多的了解有用信息再次进行筛查后,民警再逐一实地进行走访排查,找当地老人们进行询问辨别。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民警排查到该镇金牛山社区东区7号楼时,将王老情况介绍后,热心社区群众提供线索,“我们社区确有这样一位九十多岁老人,就住在7号楼204室。”当敲开老人的家门,看到精神矍铄的老人“王洲银”时,民警不禁松了一口气,“终于找对了!”。因王老已近百岁,沟通较为不便,民警又立即与其子取得联系,确认了相关信息准确无误后,将学籍资料证明当面交予了王老。
记者了解到,王老年轻时名叫王洲银,现名为王洲艮,1931年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原四川省内江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没拿到内江师范学院的毕业证书一直都是王老的心结。由于出生贫寒,父亲对勤奋好学的王老寄予了厚望,曾流着眼泪立下誓言,王洲银会读书,即使卖力、卖房、卖血也要供他读出来。王老亦不负期望,于1947年7月在24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仅录取32人的四川省内江县立师范学校。1951年2月,王老就读的内江军政干部学校当届学员全部直接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王老在朝鲜担任第15军29师86团炮兵连文化教员,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等荣誉。1958年,王老退伍转业到湖北钟祥胡集并在此安家。当年,离乡8年后第一次回四川内江探望父母的王老被父亲问到,“你读了那么多年书拿个内江师范的东西我看一下”,王老顿时傻了眼,正欲解释时父亲一个耳光打了过去,“不成器,书都没读出来”。这一次见面成了王老与父亲的最后一次相会,1964年,王老的父亲因劳累过度在内江老家离世,这份毕业证亦成了王老多年来的的一个心结。
“父亲,儿子拿到师范毕业证明了,我读出来了”。91岁的王老看着手中朝思暮想72年的四川内江师范学院的毕业证书喃喃说道。
“我们都想帮助父亲了却心愿,”王老的儿子王荣向记者讲述道,“早些年,我们联系到父亲在内江的老同学后,他们告诉我,当年读书都还是民国时期,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想取得民国的毕业证,完全是不现实的啊。而且父亲年事已高,路途遥远,交通又不便,我们都劝父亲歇了心思。后来,父亲逐渐被说服,不再想着毕业证了,只想要一份曾经就读的历史证明就好。于是在今年的4月份,父亲将信件准备好后,我爱人帮忙投递了。万万没想到,民国就读的历史证明真的寄过来了,父亲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王荣感慨的说道,“真的感谢胡集派出所民警,感谢学校,让我的父亲在生前能完成心愿。”
据悉,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在了解王老的事迹后,正在就给老人补一份现代版本的毕业证明进行商议。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记者:王俊 通讯员:安宇航 王荣
编辑:周霵
审核:肖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