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视《新闻联播》用1分38秒报道了他的事迹

2022-01-08 20:42  


一条小河穿过湖北钟祥市磷矿镇,蜿蜒回肠,向着汉江汇合。河水在流淌中焕发出澎湃的激情,滋养着两岸的土地。

河岸旁,一个小村庄因河得名,人们称之为,前小河村。

当年,王明林带着父亲的嘱咐,从这里走出村庄,走向外面的世界。而今,他每次回家,都会带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礼物,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嘱咐……

                   微信图片_20220102121256.jpg?x-oss-process=style/w10                                                            “生我的是娘,养我的是党”

  他将炙热的情感转换成三个字——“感党恩”

饶洁,黄石市公交集团工会办副主任。

不久前,作为黄石城发集团王明林先进事迹宣讲队成员的她,走上讲台,以《学习榜样先进,传承薪火精神》为主题,回顾王明林的人生经历。台下,85岁的王明林坐得端端正正。

故事从王明林苦难的童年开始。

“王明林10岁时,日本鬼子走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却来了。国民党的军队抓壮丁,比他大10岁的哥哥逃到山里躲起来。那些兵就把王明林的父亲吊在梁上毒打,全身没一块好皮肤……”

台下的王明林突然用手捂住脸,哭了,泪水从手指间淌落下来……

这就是那位16年如一日,学党史、编党史、讲党史,记录学习笔记40本,保存党史资料1米多高的“党史爷爷”?

这就是那位义务授课270多场,足迹遍布黄石的机关单位、街道乡镇、军营警所、中小学校的老党员?

饶洁也流泪了,不少听众都红了眼眶。

王明林有着创伤的童年。

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出生在旧社会,苦难是这一代人身上最深的印记。

1936年10月,王明林出生在钟祥市磷矿镇前小河村一个贫苦家庭。3岁时,他仍光着屁股;5岁时,连鞋子也没一双。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苦。”在钟祥老家,王明林弟弟王明俊回忆起家庭往事,眼中泛着泪光。

大哥王明生,出生于1925年。解放战争时期遭遇国民党抓壮丁,去了陕西。后来,王明生在国民党部队当了3个月的兵。

“再后来,王明生从国民党部队中逃了出来,在地主家做了三年长工,并一路乞讨,跑回了家。”王明俊说。

他印象更深的是一年春节,父亲买回了两斤油条。那是他们一家人过年的物资。可不久,土匪闯进了家中,抢走了油条,将家中翻得乱七八糟,“一家人,过年都得饿肚子。”

1948年6月,钟祥解放。随后,王明林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的贫苦人家都分了地,春种秋收,全是我们的。而且,党和政府还送我进了学堂,并减免学费。”王明林对往事记忆深刻。

也是这一年,王明林第一次看到父亲脸上有了笑容。庄稼人言语少,但真切。父亲一遍遍地对王明林说:“翻身不要忘记共产党,这恩情,咱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你要记住!”

“那时候,父亲总是教育我们:‘是党救了我们,我们应该为党做点事’。”王明俊也记得,类似的教诲,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和王明林听。

1955年,父亲将王明林送去部队,为党站岗。

进入部队后,怀着对党的无限崇敬,王明林开始满腔热情地学习党史,对党产生了理性认同和政治认同。王明林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

——1956年7月1日,他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1960年7月1日,在广州军官学校(军干学校),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后,他被武汉军区评为学习政治的积极分子。

“生我的是娘,养我的是党。党的恩情比海深,党的光辉照我心。”家庭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巨大转折,使得王明林对党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他下定决心:立志成才,向党报恩。

“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他在学党史中锻铸最壮美的词——“践行”

党走进了王明林的心里,王明林用一生来报恩。

王明林最早学习党史,是在部队里。在个人自传中,他记录了自己学习党史的情景:“党史书籍随身带,空余时间学起来,时间长学一篇,时间短学一段,联系实际认真学,探亲回家点灯学。”

转业后,王明林躬身工作,迸发出无限的工作热情、斗志和智慧。

1981年至1983年,王明林担任黄石公汽公司(今黄石市公交集团行政科长。

为了让司机们能够吃得热乎乎地去上班,他每天第一个赶到职工食堂,打扫卫生,和师傅们一起揉面、炸油条。

为了节约食堂成本,丰富餐食品种,王明林特意去襄樊(现襄阳)学习了两天的“卤水点豆腐”手艺。手艺带回来后,他又和师傅们一起,买黄豆、打豆子、做豆腐……

“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回忆那段经历,王明林红润的脸庞,露出了笑意。他比划着说,每天,他们可以产出60斤到80斤的豆腐,一部分用于食堂,一部分拿到沈家营十字路口附近的市场上卖。

自制的豆腐,不仅职工喜欢吃,在市场上也很紧俏。王明林将卖豆腐赚取的钱存了起来,不定期买回鱼、肉等物资,改善职工伙食。

“老王还是一个‘养猪专家’。”75岁的老同事郭景新回忆,王明林曾在食堂后院用石棉瓦搭了一个猪圈,还从江北农场买回了3头小猪,带领大家一起养猪。那段时间,在工作之余,职工们常常能够看到王明林打扫猪圈,给猪喂食的身影。

当年年底,小猪长成了肥猪,杀了后有800多斤肉。公交集团举行春节大会餐时,1500余名职工敞开了肚皮吃。大会餐过后,食堂还有一些猪肉没吃完。有人提了七八斤给他,让他带回家。王明林一口拒绝:“都是公交的员工,我没什么特殊的,别人都没有,我干嘛要拿?”

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不能“灵活点”?

王明林认真回答:作为党员干部,服务好职工群众,是他的分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黄石公交事业走过了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开始逐步走向壮大。那时,根据计划,黄石公用汽车公司(今市公交集团)每年都会采购一批营运车辆。

当时在行业内,供销员是一个“肥差”——出差多,接受吃请多,还有可能“损公肥私”,拿“好处费”。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供货方难免会以次充好。供销员发了财,国家利益受到损失,最终侵害的还是老百姓的权益。”王明林的老同事饶跃清说。

彼时,王明林担任公司纪委副书记,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每次,有供销员需要外出洽谈业务时,王明林总会和他在公司内“偶遇”,送上一张廉洁字条,并顺便聊上几句,与供销员“话别”。

饶跃清对“话别”的内容印象深刻:“老王会叮嘱供销员,出门在外,要一切从简,要实报实销,要洁身自好,切勿违法乱纪……”

纪律作风上抓得严,干事创业上就落得实。

“那时候,我们公司没有一名供销员因此犯错误。”饶跃清为这一做法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

“共产党员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作为纪委副书记更应该严于律己。”王明林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一次,公司来了客人,办公室人员买了一包香烟放在王明林处。第二天,王明林将烟退了回去。

1988年,两名共事多年的党员干部调职外单位,王明林决定以机关党支部的名义请两人吃顿饭。闻此,机关许多干部吃了一惊。

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饭局当天,王明林将自己保存的一堆旧报纸收集起来,卖了18元钱。用这些钱,王明林买了三斤肉,然后自己掏钱买了面粉和白菜,让妻子包了100多个饺子。

这些事,至今仍在流传。

“王老功底深厚,乐于奉献,不图名、不图利,在各个场合宣讲党史,一心传承红色精神。”黄石市公交集团党办主任皮浩说,从1974年至1996年,王明林在黄石市公交集团辗转多个岗位,为单位和同事们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礼物”。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

  他在讲党史中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精神谱系历久弥新

从心底淌出的故事,沉淀着不泯的信仰。

1996年,王明林退休。退休后,他发现经济飞速发展,但一些人对党史却渐渐陌生。对此,王明林焦虑不已。

“时代发展得越快,越需要我们深深铭记那些红色记忆。”王明林思考良久,作出了一个决定:学党史,讲党史。

王明林的侄儿王大春还记得,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王明林每次回老家,都会给家人们带回礼物。

礼物是两样东西,一样是黄石的特产——黄石港饼,每家发几袋;一样是各种各样的小册子,是他自己汇编的党史书籍,晚辈都得送。

刚开始,书籍都是手抄本,书中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抄写着一些农谚故事、英雄故事;后来,手抄的故事被打印在A4纸上,装订成册;再后来,小册子变成了一本本《学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等书籍。

“每次回家,二伯都会去各家走动,或住上一两天,或送上一两本书。”王大春说,堂姐住在钟祥市胡集镇,离城区距离40多公里。一次,二伯为了将礼物送到她手中,自己搭车,跑了一趟。

不同的对象,受赠的礼物也不同。

王大春和堂哥王大亮收到的是《农谚》《共和国领袖》《学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等书籍;而对于孙辈,王明林特意汇编了《英雄青少年》《诗词》……

每次赠书,王明林都会特别叮嘱他们,“好好学,好好看。”

“这些书籍中,不仅有着二伯一生的信仰追求,也有着干事创业的秘诀。”王大春对二伯的教诲,感触越来越深。

王大春回忆,早在1992年,他就跟随父亲王明俊一起,从老家钟祥市磷矿镇前小河村搬到附近的黄家山上,承包土地,开荒山,植树造林。

刚搬到山上时,王大春极不适应——住的是茅草屋,满目望去皆是荒芜,道路不通、水电不通、生活不便,王大春几次想过要放弃。

也是从那时起,二伯王明林每次回家,都会找王大春谈心,向他讲述旧社会的苦日子。听得多了,王大春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坚持下去,把荒山变成青山,让青山长成金山。

后来,王大春的“绿色产业”越做越大,他不仅在磷矿镇建起了产业基地;还在周边地区流转土地,建了两个大型苗圃林木种植基地,开始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侄儿王大亮家还保存着一张王明林手写的“申请书”,那是王明林送给后辈的礼物。几年前,王大亮的儿子王涵与二爷爷王明林聊起了“入党”一事,王明林听后很高兴。得知侄孙不知道如何写好入党申请书,王明林找来笔纸,伏案为侄孙写下了一篇入党申请书的范文。

“申请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达出对党的崇高敬意,笔迹工整,力透纸背。

1997年起,王明林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党史、汇编党史。

从这年起,王明林坚持每天早上出门,在路边买个馒头,随后一头扎进图书馆,边学边记。过了小半年,图书馆里的党史书看得差不多了,他“转战”新华书店、旧书摊。

一天,老伴张凤琴买菜回来,路过旧书店,看到王明林佝偻着腰,蹲在角落,几张皱巴巴的信纸搁在腿上,“他边翻书边写,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学党史,他到了痴迷的程度。”

三年钻研,王明林成了党史行家,史实细节他一一铭记在心。

“大家都说我是记性好,其实我下了苦功夫。”记者采访时,他指着自己的头顶说,在学和背的过程中,他的头发掉了不少,也白了不少。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王明林不光自己学,还经常将自己学到的党史故事讲给大家听,带动大家一起学,一起跟党走。

同事好友聚会时,王明林聊着聊着,就聊起了共和国领袖;和学生、孩子谈话时,王明林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英雄故事……

2005年起,王明林会讲党史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街道和其他社区纷纷联系,请他讲党史。十余年来,王明林从不拒绝。

王明林宣讲党史,不光是在台上,还在街头巷尾,在居民群众之中。

他一有空就在小区中转转,不失时机地宣讲。每次宣讲时间不论长短,或三五分钟,或七八分钟,能讲多少就讲多少。

沈家营社区工作人员王春燕对社区里的这位“党史爷爷”印象深刻:每当节假日或者其他空闲时间,王明林都会来到社区附近。社区里常常有一些聚集在一起玩耍的孩子,王明林会主动走到孩子当中,讲一段七八分钟的英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专注,也很喜欢这位慈祥的老爷爷。

更让王春燕难忘的是,那时,她的办公桌在社区大厅的正门口附近,王明林不时会拿着字条来到社区,找到王春燕,请求王春燕帮忙查询一些军事、党史和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

在帮助王明林查找党史资料的过程中,王春燕也学习了很多党史知识,也坚定了她入党的志愿。她很快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王老不仅自己学习党史、汇编党史,还主动宣讲党史,将党史中的精神力量馈赠给更多的居民群众,让人敬佩。”王春燕说,王明林让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精神令人敬佩。

“不给儿孙留堆金,要为儿孙留本经”

  他立志为宣讲党史鞠躬尽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王明林说,他有两个计划:一是编写《百年党史提纲》,印刷200册,赠送给社区党员学习,庆祝建党百年;二是宣讲党史30场,主要宣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湖北、黄石简史和战斗英雄的故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高尚的人格魅力。王明林常对家人说:“我不给儿孙留堆金,但要为儿孙留本经(指党史)。希望你们也要记党史、学党史、讲党史,使我们家真正成为党史之家。”

王明林的侄女王月华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曾带着几只老母鸡从钟祥老家前来黄石探亲。王明林接待了她,在随后几天,王明林带她参观了黄石的多个厂矿。“那时,我很好奇,二伯为什么带我参观这些地方,而不是去黄石的景区看一看。”王月华说,在多年之后,她找到了答案。

王月华的儿子名叫王涛,今年42岁。王明林每次回乡探亲都会找王涛谈心,送给他自己汇编的书籍,教育他要学习党的历史,要坚定信念跟党走。王涛对党的认识渐渐提高。2019年,王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月华的孙子王栎尧今年10岁。不久前,王月华将关于王明林的视频资料播放给王栎尧观看。

孩子显得很骄傲:“黄石的舅太爷也是党员吗?我们家有很多党员,爷爷、奶奶、爸爸……我是少先队员。”他掰着手指头说。王月华眼睛湿润了,她深刻地意识到,舅太爷的“礼物”已经融入到了孩子成长的足迹中。

“叔叔不忘本,跟党走,我们都很支持他。”王大亮介绍,他的爱人,名叫王光玉,是钟祥市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如今,王光玉也常常在课堂上,向孩子们讲起这些党史故事。

王明林的孙女王昕是湖北理工学院大三学生,今年“五四”,学院组织表演节目,她执导舞台剧《日出东方 吾辈自强》,获得二等奖。王昕也以自己的方式宣传党史知识。

百年变迁,家乡钟祥已沧桑巨变;离家多年,不变的是王明林感党恩、跟党走的初心。蜿蜒曲折的前小河奔涌着汇入汉江,并一路向东,注入长江,奔腾入海,和更多的激流一起,汇聚起更加澎湃的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北频道 陈子才 石教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