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裙,撩裙,入坐……”
古色古香的茶艺室里,白衣飘飘的少年正在练习茶艺,行云流水的动作美得就像一幅画。让人很难相信,她们都是钟祥特校听障班和培智班的学生。
不光有茶艺,理发、烘焙、手工串珠……在这所享誉荆楚的特殊教育学校里,除了学文化,孩子们还能学习各种实用技能。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改变命运的是技能。当一名残疾孩子学会一种或者多种技能之后,他们才有和普通孩子一样在社会上自力更生的可能。”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肖正荣感慨地说。
聋哑、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征……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变“普通”,老师们千百次的言传身教,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全校现有133个孩子,听障学生有16个,培智学生有117个,大部分孩子刚入校的时候,连穿衣、吃饭、上厕所都要老师帮忙,40%的学生不会说话,不会听指令,经过9年的义务教育,他们基本上能学会自理,有 80%的孩子还能掌握一两项生活技能。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80%的孩子不会喊老师,在他们的世界里,老师就是妈妈,学校就是另一个家,而这个大家庭的故事还要从27年前的一个承诺说起。
1994年,为创建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老校长在钟祥师范挑选了10名应届毕业生,并对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如果选择加入特校,就要承诺一辈子从事特教事业。
3名校领导,10名毕业生,13个人13把锹在一片杂草丛中建起了特校。没有教室,就自己动手清理;没有学生,就骑着自行车下乡招生;没有操场,就带着学生在汉江大堤上训练,就是在这样一所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校园里,走出了钟祥首个全省男子10000米冠军、女子5000米冠军、全国残特奥会冠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
为帮助家境贫寒的残疾学生,从1997年起,老师们自发成立扶残助学基金,每人每月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10元钱,资助特困学生。27年来,累计捐款捐物30多万元。
如果按照特殊教育学校每三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的最低标准,钟祥特校至少需要45名教师,但目前全校却只有38名教师,他们还曾经长达5年没有招到一名教师。有人在学校看了一圈就走了,有人来了一个星期还是决定离开,可就是这样一份“招人难、留人也难”的工作,13名创校教师却选择了坚守。
抛不下、离不开、舍不得,27年,他们坚守着每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常,用不离不弃的深情,撑起特殊教育的脊梁,把炽热绵长的师爱写在时光的信笺上。为什么钟祥特校能从一穷二白的大杂院成为如今享誉荆楚的明星学校?初心,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记者:袁李娜 王超华
编辑:周霵
审核:袁李娜